立法會十九題:推廣本港紡織及時裝業的措施
********************

  以下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今日(四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林大輝議員的提問的書面回覆:

問題:

  有本港紡織及時裝業界人士向本人反映,該行業經過數十年來的蓬勃發展,在經驗、技術、人才、國際視野及時裝觸覺等多方面已建立扎實基礎,香港可以善用這些優勢發展成為亞洲區以至全球性的時裝中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本港從事紡織及時裝業和相關業務的企業數目、僱員人數,以及該行業對本港經濟的貢獻為何;

(二)過去五年,本港紡織及時裝業每年的進口、轉口及出口貿易貨量和貨值為何,並按主要市場列出分項數字;以及該等數字佔全球相關貿易總額的百分比為何;

(三)是否知悉,現時業界分別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及亞洲其他地區(例如柬埔寨、泰國及菲律賓等)開設廠房的數目為何;

(四)現時有否政策協助業界發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有何措施培育業界人才;

(六)有否措施協助本港年青時裝設計師發展個人事業;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七)過去十年,有否措施推動業界投資研發和創新;如有,成效為何;

(八)有否評估現行的《稅務條例》(第112章)第39E條和根據50:50比例分攤基礎課稅安排,對業界升級轉型和持續發展的影響為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九)鑑於內地工業和信息化部於本年一月發布《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內容包括品牌產品出口比重達到百分之二十五等,當局會否考慮仿效有關做法,訂立香港品牌出口比重的目標,以及推出措施協助業界打造香港品牌;

(十)有否評估現時本港紡織及時裝業在全球時裝供應鏈上擔當的角色及日後的發展空間;如有,詳情為何;如否,會否計劃進行評估;及

(十一)有否評估本港紡織及時裝業發展成為亞洲區或全球性的時裝中心的潛力;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問題的(一)至(十一)項,現答覆如下:

(一)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截至二○一一年十二月為止,香港有一千八百間紡織及成衣製造商,總就業人數為一萬七千一百六十二人。至於製造業以外的相關業務,例如出入口及零售業務的企業數目及僱員人數,統計處則沒有相關資料。

  紡織及成衣業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為香港的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二○一一年,紡織及成衣業的整體出口貨值約為二千七百八十四億港元(包括本地出口及轉口貨品,貨值分別約為四十四億及二千七百四十億港元),佔本港整體出口約百分之八點三。

(二)二○○七年至二○一一年的香港紡織及成衣進出口相關數據見附件。

(三)我們了解部分業界基於生產成本及其他商業考慮,近年已將生產逐漸轉移至內地以至亞洲其他地區,但統計處並無相關的廠房數字。

(四)政府的一貫政策,是在自由市場的前提下,盡量為業界提供支援,務求締造有利的營商條件,讓業界發揮所長。香港產業的發展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已從低成本的勞工密集生產形式轉向至以知識為本及高增值的生產活動。因應此發展趨勢,政府及支援機構推行了多項措施及服務,以推動高增值和以科技為本的行業發展,並鼓勵工業界加強研發工作,提升產品設計及品質。

  政府為協助業界而推出的相關措施包括:

(甲)工業貿易署及各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一直密切監察國際紡織品貿易的最新動態,並向港商發放最新資訊,以協助他們作出適當的商業策略和部署;

(乙)工業貿易署推行的「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及「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協助業界(包括紡織及時裝業界)向貸款機構取得貸款;鼓勵業界參與出口推廣活動,以拓展出口市場;以及提升業界的整體競爭力;

(丙)創意香港的「設計智優計劃」及創新科技署的「創新及科技基金」也為紡織及時裝業界在設計與科技升級方面提供支援;及

(丁)自二○○四年起,業界可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以零關稅優惠出口港產服裝製品往內地。零關稅優惠增加了港產服裝的市場吸引力,並有助業界發展本港品牌和高增值製品,以打進內地中高檔次巿場。截至一○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受惠於零關稅的紡織及成衣製品超過四十五點三億港元。

(五)現時,多家院校均有提供課程,以培育紡織及時裝業的人才,裝備他們晉身相關行業,以及推動在職人士終身學習,提升專業知識技能。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職業訓練局(職訓局)、製衣業訓練局(訓練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社區書院等。這些課程內容涵蓋業內不同範疇,如時裝及紡織品設計及科技、時裝市場推廣、營銷採購及零售、時裝物料分析及技術、品牌策劃、產品開發等。

  職訓局轄下設有紡織及製衣業訓練委員會,就業界的培訓需求提供意見,並制定有關技能標準。訓練委員會每兩年進行行業人力調查,並會公開發表其人力調查報告,供業界和教育培訓機構參考。

  訓練局為高中離校生及文憑課程畢業生提供一系列有關紡織、時裝、設計、營銷實務等範疇的全日制課程,其中包括文憑及學士學位課程。訓練局亦為業內從業員安排兼讀課程、研討會及工作坊,藉以提升他們的技能。

  香港設計中心(設計中心)作為政府推廣設計的主要伙伴,為本地在職設計師舉辦不同的海外大師班,以便他們向國際頂尖設計師學習。例如,設計中心在二○○九年為本地設計師舉辦以時裝配飾為主題的大師班,學員有機會到意大利多姆斯設計學院體驗創新的設計手法。

  設計中心主辦的「設計營商周」及「設計智識周」活動,包括以時裝設計為主題的會議及工作坊,由業界人士主講,促進本地設計人才之間的交流。

(六)政府資助香港科技園自二○○六年起推出設計創業培育計劃(設計培育計劃),旨在培育新成立的設計公司,包括時裝設計公司,為本港培養設計人才和企業家。該計劃向參與的培育公司提供資助和其他支援服務,協助他們應付發展初期關鍵階段的挑戰。每間培育公司可以實報實銷方式,在為期兩年的培育期內獲發最高達五十萬港元的資助,用以支付辦公室租金,以及一般營運、推廣和發展、管理和培訓課程、技術和管理支援等開支。培育公司亦有機會與其他工業組織、學術機構、專業團體及準業務伙伴建立聯繫。截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獲選參與計劃的培育公司共有一百零四家,當中約百分之二十為新成立的時裝設計公司。政府將資助設計中心推行新一期設計培育計劃,由本年五月一日起的三年內取錄額外約六十家新進設計公司。

  此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創意香港轄下的設計智優計劃及創意智優計劃,為有助本地創意產業(包括時裝設計業)發展的項目提供資助。透過有關資助計劃支持的項目,本地年青時裝設計師獲得不少曝光機會。這些項目包括在二○○九年舉辦的「時裝世界精英大獎」、橫跨二○一一和二○一二年的「時裝•視野展覽」,以及二○一一年和二○一二年的「衣酷適再生時尚設計—香港」。

  創意香港亦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作,自二○○九年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浙江省及福建省舉辦「香港.創意.品牌」研討會系列,透過研討會、小型展覽會、商業配對活動等,向內地企業推廣香港的設計及品牌服務。有關系列吸引不少時裝設計師及時裝企業參與,有助本地時裝設計師開拓內地市場。

(七)政府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為有助提升製造業及服務業創新和科技水平的項目提供財政資助。截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基金已資助超過一千七百個研發項目,其中涉及紡織及成衣科技範疇的項目約一百一十個,基金總資助額達四億港元。

  另外,政府在二○○六年成立研發中心,以推動及統籌五個重點範疇的研發和促進研發成果商品化。其中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在過去六年進行了六十五個研發項目,其中四十一個已經完成。中心亦已積極就有關項目成果推動商品化工作,例如高支扭妥棉紗生產技術和快速檢測紡織品殘留甲醛的感測器等。

  政府亦在二○一○年四月推出「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旨在提升企業的科研文化,並鼓勵它們與本地科研機構加強合作。為鼓勵更多企業參加計劃,我們於二○一二年二月起,把現金回贈水平由百分之十增加至百分之三十。

(八)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已多次向議員解釋,與其他香港企業一樣,稅務局計算在內地從事加工貿易的香港企業的利得稅時,是根據「地域來源徵稅」和「稅務對稱」的原則來徵稅。而《稅務條例》第39E條的規定及50:50比例分攤基礎課稅安排亦是以上述的稅務原則作為依歸。個別企業因升級轉型和持續發展而採用的經營模式乃商業決定,而稅務局則根據事實依法徵稅。

(九)政府一直透過不同的措施協助本地企業發展和推廣香港品牌產品,包括提供不同形式的資助計劃,例如「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及「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等,協助香港企業建立及推廣品牌。

  為進一步支持香港企業(包括紡織及時裝業界),行政長官於二○一一至一二年《施政報告》中建議撥款十億港元,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業界朝高增值方面發展,透過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開拓及發展內地市場。

  「專項基金」分為兩部分,包括向個別香港企業提供資助,協助他們推行有關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的項目;以及向非分配利潤的機構提供資助,以便他們在相關範疇推行一些大型及有利香港整體或個別行業企業的項目。

  我們已就「專項基金」的運作細節諮詢了業界及工商事務委員會。我們計劃於二○一二年五月向財務委員會提交撥款申請,以期在上半年內推出基金。

(十)及(十一)香港有良好的地理及營商環境,加上業界多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及採購網絡,業界可以有效回應客戶對快速提供產品和對不同產品的生產需求,在統籌整體生產上具有相當的優勢。這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不少國際時裝品牌在香港設立採購中心。長遠而言,業界將繼續發揮其「紡織品供應管理中心」的功能,鞏固香港作為海外買家進行採購活動的樞紐位置。

  此外,本地業界的產品設計新穎、品質上乘,在亞州以至全球市場已從低成本的勞工密集生產形式轉為建立了優質產品的形象。只要業界繼續開發創新及高增值產品,甚或長遠轉型至自創品牌生產模式,將可保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加發展空間。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