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 光影見證百年香港歷史潮流(附圖)
**************************

  人力車在皇后大道中上穿梭,一樓十四伙人人爭水爭灶,戰後成長的新青年追求破舊立新……百年來香港文化、經濟、生活的面面觀,無不一一捕捉在不同年代電影的影像中。以香港電影發展里程作主軸,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時間巨輪—光影香江百年情」展覽,帶領觀眾走進時間的光影巨輪,重新認識香港的社會面貌和歷史潮流。

  「時間巨輪—光影香江百年情」展覽由現在至三月四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展出,展現1898年至2010年間香港的小城大事及都會發展。免費入場。

  展覽以時光隧道的裝置分為六區。第一區「華洋薈•維城建」,展示1898年至1949年的香港面貌。館藏最早的《愛迪生短片》(1898)把香港的早期市貌與黎民生活點滴捕捉在鏡頭下;《經巡中國》(1916)更盡現當年中環古典建築群的壯麗景觀,華洋各階層的生活百態、沿海商行、碼頭、人力車、轎子、電車等等舊日風光,亦盡覽無遺。

  戰後香港迅速重建,但港人的黑暗回憶仍是縈繞不去。第二展區「懷鄉情•都市夢」的電影如《細路祥》(1950)展示親人離散的現象,而《樓下閂水喉》(1954)、《誤佳期》(1951)、《四千金》(1957)則反映了草根階層的生活及中產階層的冒起。

  展區「舊價值•新青年」聚焦香港1960年至1975年這破舊立新的時代。戰後嬰兒在六十年代成長,工商繁榮,人口膨脹,《人海孤鴻》(1960)、《憤怒青年》(1973)等呈現治安、住屋、勞工等問題。許冠文的《天才與白痴》(1975)諷刺當時港人瘋狂炒股求發達的心態。張徹的《大刺客》(1967)及李小龍的動作片流露年輕人的躁動,他們欲打破宿命,吐氣揚眉。風月片《女人面觀觀》(1974)、《金瓶雙艷》(1972)等紛紛湧現,以示傳統思維隨社會進步逐漸解放。

  七十年代經濟復甦,香港的普及文化亦有令人目眩的發展,一班「新浪潮」導演拍出創意獨特、社會觸覺強烈的作品。「存叛逆•謀突破」展區,反映社會如何面對和突破種種問題。《廉政風暴》(1975)把葛柏貪污案搬上大銀幕;《胡越的故事》(1981)回應香港的越南難民問題;《半斤八O》(1976)及《最佳拍檔》(1982)分別針對勞工及新冒升起的中產階級;《投奔怒海》(1982)及《省港旗兵》(1984)側面反映香港人對前途的惶惑。

  「璀璨閃•煙花燼」一區聚焦於1985年至1997年間,表面璀璨閃耀的「東方之珠」,難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悲觀心態。寫末路英雄反撲的《英雄本色》(1986)、無厘頭的《賭聖》(1990)、嘲諷政治冷感的《表姐,妳好洁I》(1990)等都反映港人長期備受政治困擾、寧願沉溺玩樂或希冀英雄出現的空虛心靈。而《我愛太空人》(1988)和《香港製造》(1997)則分別反映移民潮及對回歸的憂慮。

  最後一區「擁祖國•守本土」可見電影反映九七回歸後香港面對民生、經濟及政治等考驗。臥底電影「無間道」系列(2002-03)等把香港人糾結的身份問題糅合到警匪電影類型。《少林足球》(2001)顯示港人經歷金融風暴後的頑強生命力;《1:99電影行動》(2003) 精神上支持齊心抗疫的香港人;《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歲月神偷》(2009)等勾起對保育文化的關注。

  電影資料館展覽廳的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逢星期四休息。有關展覽的查詢,可致電: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2時50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