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早(十月十八日)在「二十一世紀美國 — 亞洲形勢﹕面前挑戰」論壇致辭全文(中文譯本):
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感謝大會邀請我在今天的論壇上與各位交流意見。
今天的討論課題既深且廣,實在不知道應該從何說起。若用一個星期討論中美關係或美國與印度的關係面臨的挑戰,那還容易;但僅僅用一天時間討論美國與亞洲的整體關係,那實在困難。
亞洲協會、布魯金斯研究院和香港大學人才濟濟,今天以此為題集思廣益,可讓大家一抒己見。我必須感謝三所赫赫有名的機構在香港舉辦這個論壇。
歡迎各位來自海外的朋友,希望你們有時間體驗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的魅力。香港東西薈萃、古今建築並存,構成我們獨特的傳統文化和面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未來。
各位精英雲集香港,一同討論這個影響深遠的課題,實在是我們的榮幸。我希望能夠從香港的角度,就二十一世紀全球面對的問題與大家分享一下。
七十年前,即一九四一年二月,著名出版人Henry Luce在《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的社論提出「美國世紀」的概念,見解獨到,極有先見之明。有人說該篇社論仍能反映美國今天的外交政策。
Luce 其實出生於中國,父親是傳教士。他以牧師的語調撰文倡議美國人的觀念和理想應該如何國際化,以他的出生和成長背景來看,一點也不出奇。他確認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改變美國孤立自閉的心態,轉而積極擔當全球經濟、文化和道義主導者的角色。
他的觀點在當時並非主流,卻代表一道深藏的暗湧,認為美國只有在世界事務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和生活方式。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珍珠港被襲,叫美國人震驚和不能置信,也促使美國從此改變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改變了當時全球對峙的局面,也同時改變了二十世紀的全球發展方向。
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壎芠梒斯央A全都於戰後經美國和聯盟國倡導設立,為世界和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國際規章架構,這是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
不過,隨茪G十一世紀來臨,也就是某些人所說的「亞洲世紀」,美國在世界事務上將擔當什麼角色?美國文化會否日益式微,而亞洲文化和價值會取而代之嗎?市場主導的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仍會維持優勢嗎?國際規章制度有需要進行改革或重整,以反映全球經濟政治勢力的更替嗎?
我沒有水晶球,無法為上述所有問題提供肯定答案;事實上,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然而,我可以從香港的角度談談﹕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開放、最能通聯各地的經濟體和社會,我們目前面對的一些挑戰。
我相信這有助今天的討論,因為在二十一世紀,世界將較以前更開放、更通聯互動,形勢也可能更波動。所謂波動,不一定指戰爭或衝突,而是指日漸增加的不穩定因素,或是突如其來的挑戰,例如金融危機、疫症爆發等。
香港今天成為國際貿易及商業中心,各位看到矗立維港兩岸高樓大廈所構成的輪廓線,正好勾劃了香港過去五十年繁榮進步的軌跡。相信在未來五十年,我們當會繼往開來,為香港構建更令人讚嘆的軌跡。
香港的成功在於幸運,或者叫地運。我們擁有天然深水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是全球及亞洲貿易路線的中心點,又是通往內地的要道,而中國估計可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位居全球最大經濟體。
位置優越也要有其他設施配套發揮。多年來,我們為此投入巨額資金興建基礎設施,善用我們的優越位置,提升香港與世界互聯通達的能力。
我們興建貨櫃碼頭、機場、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目的在於保持香港聯通世界、地區和全國的競爭優勢和重要地位。我們會繼續大量投資於基建項目。我相信在未來數十年,亞洲經濟體都會大力提升本身的基建設施。亞洲區以至全球必會更加相互通聯,而亞洲也將繼續高速推行基建現代化的進程。
制度得宜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另一要素 — 我們的市場開放透明、資訊自由流通,擁有公平的營商環境、廉潔的政府和可信的法律制度。
這種種制度給予環球企業信心在香港開設分店,或在這媞瑊z亞洲區或中國內地的業務。現有820家美資企業在香港開設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是各國之冠,佔本港全球地區總部或辦事處總數五分一以上。
這些制度全都受到《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制度保障。我們深切明白,不管未來怎樣,我們都必須維護這些規章制度,因為這些制度讓國際企業安心確信,可以在香港有效運作,暢順經營業務。展望未來,我相信企業和投資者會繼續傾向在制度穩固、依章辦事的亞洲經濟體開設業務,香港必在這方面穩佔優勢。
除了位置和制度上的優勢,香港的成功也得力於這媃F活應變、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以及大量服務業專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旺。至八、九十年代,製造業轉往珠江三角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發展。及至本世紀初,我們精進日新,在全球供應鏈、管理與物流、設計和營銷管理等行業項目更上層樓。我們由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體,轉化為一個精於創造事物的城市。
這種轉型知識經濟的趨勢持續不斷。香港將繼續推展創意及文化、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及教育產業,並發揮領導作用。我們也會同時優化固有的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商業服務和旅遊業等支柱產業。
教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基石。為確保我們的人力資源足以支持未來發展所需,教育及培訓仍然是政府的最大開支項目。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超過22%用於教育及培訓項目,這可能是全球先進經濟體中的最高數字。要投資未來,就更要投資人才培育。
教育一向受亞洲社會重視,可惜教育機會卻非唾手可得。隨茖洲國家日益壯大興旺,更多兒童得以接受教育,亞洲地區的人力資源也會因而日漸強大。
以印度和中國為例,數以千萬計學童在價值鏈上力爭上游 — 奮力賺取更多金錢改進生活水平,他們購買電話、手提電腦,然後是汽車、房子,繼而生兒育女、送孩子上學 — 最好是送往一所比過去更好的學校。
教育將會是亞洲日益蓬勃的產業,可為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教育服務出口國帶來機會與挑戰。我認為,其中的兩大挑戰將會是資源分配和質素管理。
香港的國際學校數目在亞洲稱冠。我們也致力提升本港大學和專上院校的中外學生比率,又讓更多非本地生畢業後更容易留港就業。我們希望這些畢業生可為香港締造更多成功故事。
數以萬計的香港學生負笈海外並已經回港,帶來新經歷與我們分享,並開展人生新旅程。香港跨國企業眾多,海外畢業歸來的學生不斷把新意念帶回香港,讓中西思想交流融會,讓我們的文化更為活潑多姿,更能孕育創意新思維。隨茼U地日益互聯通達,亞洲區日後當會更趨相互交融,彼此適應。
當我們想到亞洲的未來,也就是世界的未來時,我們其實是討論今日的學生和青年,以至他們的下一代,會創造怎樣的未來。我們這一代今日談論的已屬次要。重要的是伴隨他們新一代成長的價值系統、人生經驗、成長環境,以及他們想為自己的家庭創造一個怎樣的世界。
正因為這樣,我認為「亞洲新世紀」的特點,在於讓社會多元發展,以及讓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融合,成為世界公民。
我相信,我們會凝聚出共同價值,同時,亦會接納更多元的意見、制度和政府模式,體現並貫徹這些價值觀。
轉變已在發生。這一代的兒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與世界有更多聯繫,掌握更多資訊。我相信,這種趨勢只會不斷加速。
社交網絡 Facebook有八億多個用戶,其中約百分之七十五在美國以外地方,溝通的語言超過七十多種。若它是一個國家,便榮登全球人口第三大國。此外,我們還有YouTube、Twitter, LinkedIn、新浪微博、豆瓣、MySpace、Ning、Google Plus等,用戶總數量至今估計亦是八億以上,而且正高速增長。
社交網絡的冒起及互聯網湧現大量資訊,對全球政府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北非和中東就是好例子。對於穩定的政府和民主國家如何與市民溝通,這些發展亦帶來挑戰。現時華爾街的情況,可能就是欠缺溝通的結果。年輕人要求發聲亦得到聆聽,這不是新生事物。新鮮的是他們懂得利用科技,把聲音放大,影響公眾的意見。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同階層的人,都懂得利用溝通科技的種種進步,達到改變社會這個目的,這方面我覺得很有趣。
為何一段YouTube影片可以在全球瘋傳?因為它反映一些共同的人性特質、感情或經驗,引起共鳴。社交網絡的冒起正好提醒我們,縱使大家的文化、語言、成長或宗教背景有所不同,但總都有一些相同的價值觀。
公平、公正、自由、尊重和自主,都是一些共有價值,這個趨勢不會逆轉。資訊科技的進步,只會使這個趨勢根深蒂固。而亞洲和全世界的現今世代,更會使這趨勢進一步發展。
展望美國與亞洲的關係,我認為彼此尊重、崇尚公正是讓兩地走近的兩大關鍵。當然,這兩方面亦足令雙方走遠。
隨虒g濟不斷增長,亞洲地區對其所需及如何達致其目標將更具自信。我相信,美國和西方地區需要更好地了解亞洲的發展願景,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已嚴重削弱人們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信任。
在一九九七及一九九八年,亞洲地區因為一些銀行和投資機構的貪婪行為,飽受沖擊。現時,歐洲正處理其債務困境,而美國亦嘗試重整經濟,戒除依靠低廉成本的資金。亞洲將無可避免地遭經濟下行的陰影籠罩。
十四年前,亞洲上了寶貴一課,經歷了沉痛的教訓。我告訴大家,香港當時的資產價值下跌了三分之二。我們的本地生產總值,幸好沒有下跌這麼多。但是經此一役,香港卻變得更結實、更強壯和更堅韌。身處香港,遙望太平洋和更遠的大西洋,我從我們慘痛的經歷深深體會到,一些痛楚有時是必須經歷的。
各位先生、女士,我知我結束今日的致辭前,一定要談談中國,因為中美關係對亞太地區及全球的和平與繁榮至為重要。我們身在香港,當然期望祖國與美國發展深入、廣闊和積極的溝通,共創雙贏。
中國在過去二十多年發展非凡,但在國際舞台的崛起仍在起步階段,在現代化、城市化和開放改革方面,仍有漫漫長路。
這些進程的步伐,要切合中國發展的需要、國家的整體情況和制度,以及符合國家和十三億人民的利益。美國會以人民的利益出發,中國亦很理所當然為自己的人民做事。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一個基礎信念,我們堅持至今就是追求和諧。由「陰」「陽」符號結合而成的渾圓,就是和諧的最佳象徵。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意思是我們必須認識、尊重和包容世界上的各種分歧,才可以達到和諧。
香港賴以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能從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吸取經驗和意見。我們的歷史植根於中國文化,但我們亦能擁抱和欣賞世界各地的不同事物。這正是香港獨特有趣之處。我看見類似的進程,亦正在中國展開。改革過後,國家必能步向復興。
展望廿一世紀中美關係的發展,我深信中美並肩合作,發展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裨益的關係至為重要。中美視對方為夥伴,而非對手;是朋友,而非敵人,定能為兩國和全球成就更多。
各位先生、女士,我祝願大家今日的討論成果豐碩,亦歡迎大家日後再來港,參與類似的討論。
多謝大家。
完
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0時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