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用品細說中國老百姓生活故事(附圖)
*******************

  逾五百項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及舊照片,展示了老百姓在過去五十年物質生活變化的輪廓,將由明日(七月六日)起至九月二十六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展覽中展出。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合辦,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介紹一九五○至一九九○年代內地人民的生活面貌,亦展示了中國自一九七○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民眾生活上的轉變。

  展覽開幕禮於今日(七月五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委員會主任黃曉偉、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及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

  馮程淑儀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自古以來,與歷史事件或人物有關的文物,都會被視為歷史的見證,成為收藏的對象;但升斗小民的日常用品,卻往往受到忽略,最終隨荇犮N的過去而消失。她指出,這些昔日俯拾皆是的尋常物品,其實滿載茖C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成為了我們追溯社會發展脈絡的媒介。

  馮程淑儀說︰「展覽讓我們知道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用品,也能夠『說故事,道歷史』,為逝去的時光作見證,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和保存。」

  「是次展覽的展品不但從多方面展示內地民眾五味紛陳的生活點滴,也讓我們感受到,即使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也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九四九年建國之初,國家的發展及資源分配,都茩咿颻咫u業、國防軍備以及與之有關的基建,農業及與民生有關的輕工業都受到擠壓,加上社會及政治形勢的改變打亂了經濟發展步伐,令民生用品的供應一直出現短缺。直到一九七○年代末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人民的物質生活才開始出現劃時代的改變。

  一九五○年代中,由於糧食及日用品短缺,為確保能為民眾提供基本所需,政府開始實施憑票證購物。人們必須憑票證定時、定量,甚至定點購買物品,票證過時就作廢。那時出現的票證五花八門,包括糧票、布票、棉花票、油票、肉票、蛋票、魚票、豆製品票、糖票、煤票、煙票、肥皂票、煤油票、食鹽票、火柴票等,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生活用品。那時即使有錢,如果沒有票證,也不能買到東西。「有票走遍天下,沒票寸步難行」雖是一句玩笑話,卻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徵。

  建國以後,社會強調刻苦樸實的生活形式,日常生活用品在一九七○年代末改革開放前,一直都維持較低比例的生產。穿茈蝷w不再是個人喜好的選擇,而是一種政治態度。領導人的服裝成為仿傚標準,毛澤東等領導人喜穿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成為一九八○年代前的標準服裝,顏色以灰及藍為主,稱之為「人民裝」。文化大革命時,毛主席穿荅騢餼x服,戴茯儹u章,在天安門接見紅嬪L,使綠色仿軍服成為文革期間的時尚。在那特殊的社會及政治氣候下,服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單調。

  從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中,在娛樂還沒多元化的年代,小人書非常流行,小人書以多幅畫面來連續敘述故事,是人們的主要精神食糧,不單小孩看,大人也愛看。小人書的內容亦會隨茯F治和社會環境而有所轉變,例如在建國初年,除古典文學、歷史故事外,還有不少以歌頌革命精神、英雄主義為題材的小人書。文革時期,當然少不了革命樣板戲。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至所有的公共空間及公共場所,包括街頭、商店、機關單位及學校等,小至水杯,鏡子等生活用品,都見毛澤東的頭像、語錄和指示。那時很多的生活用品,都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

  一九七○年代末開始了改革開放,經濟急速發展。各式電器用品如錄音機、電視、洗衣機及冰箱等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再加上外來流行文化的傳入,如香港及日本的電視劇、流行音樂等,令人們的娛樂方式豐富起來。此外,以往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供應,亦在一九九○年代中,從計劃供應走向自由市場買賣,令民眾的物質生活起了根本的變化。

  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將於展覽期間舉行一系列專題講座及工作坊,當中包括於七月十六日由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張銳森主講的「展覽籌備與製作介紹」,七月二十三日由著名專欄作家李純恩主講的「上海民生記憶」,以及八月二十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導師王丹凝博士主講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城市工人階級家庭生育率轉型的社會背景」。講座由下午三時至五時於該館演講廳舉行,分別以粵語及普通話進行,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查詢。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頁hk.history.museum,亦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