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館展出藝壇前輩李研山作品(附圖)
******************

  逾百幅近代廣東藝壇名家李研山的山水、花鳥作品,將由明日(六月十日)起至十月十六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行的「抗心希古──李研山的藝術」展覽中展出。觀眾可藉此機會欣賞李研山的重要藝術作品,了解這位藝壇前輩對粵港畫壇及美術教育的貢獻。

  展覽開幕禮於今日(六月九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署長馮程淑儀、李研山家族代表李楓峰博士、梁潔華藝術基金會主席梁潔華博士,以及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

  馮程淑儀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李氏一生堅持捍懦Е庰e學,在逾半世紀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憑荈W乎常人的毅力,探索和參透古人作品,最終達至融古於今的境界。他更以嶄新的展示方式,向廣大社會推廣傳統繪畫藝術。

  「李先生的藝術創作不單推動了傳統畫學的承傳,他的畫學知識和鑑藏水平,更裨益了粵港兩地的書畫收藏界,對文化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李研山逝世五十周年,香港藝術館很榮幸能夠藉此向這位德藝雙馨的藝壇前輩致敬,更期望透過他的藝術,讓現代人感受到李先生在當時動盪紛擾的世代當中,仍堅持發揚傳統藝術的遠大眼光。」馮程淑儀說。

  李研山(一八九八至一九六一)生長於二十世紀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廣東。他出身自書香門第,後到廣州接受新式教育,中學畢業後赴北京大學修讀法律,一九一九年在京適逢中國近代史關鍵事件「五四運動」。按照這樣的背景際遇,一般而言,李氏的藝術路向即使不偏向徐悲鴻、劉海粟的激進路線,也應貼近高劍父的「折衷派」,但他卻很快便將自己全然投身於傳統派,且一生堅持捍懦Е庰e學。

  一九二五年學成回粵後,李氏一方面任職法院,一方面積極投入當時華南最具規模的美術團體──國畫研究會。他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包括他的國畫老師──傳統派名家潘龢,以及前輩名家黃少梅和姚禮脩、較年青的傳統畫家趙浩公、黃般若、鄧芬、黃君璧等,以展覽、出版畫刊及公開示範等新方式,共同推動和發展傳統畫學,藉茪洵菑謗R觀摩,奠定了他參酌古法、融入現實的畫學基礎。

  一九三二年,李氏獲委任為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市美)校長。銳意發展中國畫系的他,不僅聘用國畫研究會的骨幹名家為教授,亦在校內設立「國畫研究會市美分會」,又創辦市美校刊《美術》雜誌。凡此種種,皆充分體現其務實兼容的國畫教育方針。他的努力經營,締造了市美的黃金時代。一九三六年他辭任市美校長,次年抗日戰爭爆發,他便離開廣州,流寓港澳地區,度過一生中最漂泊的歲月。一九四三年他退返廣州,及至一九四八年重臨香江,本為訪友聚舊,卻因時局急轉,從此長居斯地,直至終老。

  寄寓港澳期間,李氏認識了多位收藏名家,包括雷君軾、盧藆礞峓d鳴等,及至一九五○年代前期,李氏更適逢其會遇上南遷的多位收藏翹楚,當中最重要的必然是張大千的大風堂收藏及陳仁濤的金匱室收藏,讓他得以接觸不少國寶及古畫名蹟,其後,他更有系統地臨摹歷代名蹟,相繼完成《臨董北苑谿山雪霽圖》、《臨巨然江山晚興圖》、《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臨梅道人巒光送爽圖》、《仿弘仁山水》、《臨清湘老人迢迢谷訪戴本孝圖》和《臨八大山人山水花鳥冊》等。李氏追求「意與古會」的境界,冀藉蚆{摹歷代名蹟,與古人進行思想精神的交融默會。

  一九五○年代中期以後,他過茈b隱居式生活,其友儕均認為他有古代曠士之風,展現出一種與古人相期相依的強烈意願。回顧其藝術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便充分流露出一種淡泊與退隱的況味。是次展出的作品不少均寄託了他雖身居城市,卻心繫古人山林的意志,「抗心希古」不獨是李氏藝術的追求,更是其人生的取態。

  配合是次展覽,藝術館邀請了藝術家熊海於九月二十一日及二十八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於藝術館即席示範傳統山水畫法,與觀眾一同體驗中國畫的明山秀水。活動以粵語進行,費用全免,名額為五十,先到先得。

  藝術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逢星期四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資料,歡迎瀏覽藝術館網頁hk.art.museum,或致電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詢。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