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七題:香港的證券交易所的競爭力
*******************

  以下為今日(四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石禮謙議員的提問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雖則在香港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證券的市場資本總值位列世界第七,而本港的金融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十六,但由於交易成本高昂,香港的證券成交量近年始終未能擠身十大。亦有報道指出,香港的證券交易成本分別較美國和英國高百分之三十五及百分之二十五,令機構投資者不願意時常進行交易,影響整體成交量。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考慮推出措施降低證券交易成本,以維持香港的證券交易所的競爭力;若有,有關的公眾諮詢時間表的詳情為何;

(二)鑑於可協助減低交易成本的黑池已在美國、歐洲及日本設立,政府會否考慮鼓勵在本港發展黑池以刺激交易;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報道指出,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將於未來三年動用十億元設立極速數據及處理中心,以增加市場的流通量,政府是否知悉,港交所會否採取措施紓緩如此高速自動化交易可能引致的市場波動,使類似去年在美國曾導致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短短數分鐘內暴跌七百點的閃電崩盤事件不會在香港發生?

答覆:

主席:

  就提問的三個部分,我現回覆如下:

(一)二○一○年年底,香港在全球的交易所中,按交易量計算排行第十。我們留意到二○一一年一月十日有關香港交易成本較高的報章報道。據該篇報道,有關成本分析涵蓋買賣差價成本、經紀佣金,以及因投資者預期中的價格與實際執行的價格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其他交易隱性成本。後者涉及買賣差價和缺乏隱名措施(據部分證券商所說),令人得悉部分買賣盤背後的證券商身份。過去,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曾經縮窄最低買賣差價及提出隱名交易,但發現這些措施對部分市場參與者來說極具爭議性。港交所相信有關措施對市場有利,會繼續與市場探討推行這些措施的最佳方式。

(二)現時共有十三家黑池已在香港運作經營,主要是經紀行/銀行的內部交易系統,當中的客戶買賣盤會經該行內部的黑池配對。現時,黑池的交易成交後必須呈報港交所,再由港交所通過其市場數據系統發布有關的交易資料,以提供交易後透明度。

  我們注意到黑池的興起也令人關注其欠缺透明度,並因而構成雙層市場,使公眾無從得知關於黑池的股票交易及流通量的資訊。我們知悉美國和歐洲聯盟也正就透明度等事宜檢視其對黑池的規管架構。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一直積極參與國際間有關暗盤流動性監管問題的討論。我們聯同證監會會繼續密切監察黑池在香港及其他主要市場的發展。

(三)美國在二○一○年五月六日發生的所謂「閃崩」事件,問題出於一個自動執行的程式買賣盤,不設價格或時間限制地向電子小型期貨市場發出買賣盤,執行時間錯亂所致。該次價格暴跌由很多因素構成,包括:交易場所非常分散,各有不同的規則和做法;流通量提供者及高頻交易商從市場撤退;以及「stub quotes」的影響(即流通量提供者或投機者提出極高或極低的報價以權充履行莊家責任或進行投機活動),加上市價盤和止蝕盤的廣泛使用等等。這些因素在香港並不存在。例如,港交所施加了一套規則限制買賣盤價格不致離市價太遠,可確保香港市場不會發生類似美國的「閃崩」事件。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