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題:退休保障制度
************

  以下為今日(一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卓人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的答覆:

問題:

  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的會議席上,政府表示「中央政策組現正研究現行退休保障模式的可持續性」。然而根據紀錄,中央政策組早於二○○四年七月已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就有關課題進行研究,並分別於二○○七年及二○○八年接獲初步的研究結果。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上述的初步研究結果的詳情為何;

(二)為何沒有公布上述的初步研究結果;及

(三)鑑於上述研究已進行超過六年,當局預計該等研究何時才可完成?

答覆:

主席:

  政府當局十分重視退休長者的福祉。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以達致老有所養、老有所屬及老有所為是我們的政策目標。配合此目標,本港一直推行三根支柱模式的退休保障制度,即無須供款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經社會各界深入和廣泛討論後,於十年前推行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制度;以及個人自願儲蓄。

  現行模式既已確立,亦能發揮其作用。即使如此,政府當局一直顧及社會經濟變化,密切監察此模式的運作情況,並在有需要時作出適當改變。較近期的例子是高齡津貼由二○○九年一月起增至每月1,000元;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則繼續檢討和改善強積金制度的運作,包括檢討釐定強積金供款的最高和最低入息水平,以及提取強積金累算權益的限制。

  就李卓人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中央政策組向來有就社會關注的議題進行研究,供當局在制訂政策時作為參考。中央政策組亦曾探討退休保障這議題,並於二○○七至二○一○年間完成了五項相關研究。

  整體而言,本港現行退休保障模式下的三根支柱能互相補足,現在和將來都會有同樣的作用。

  中央政策組的研究結果,部分已於二○一○年六月由該組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家庭議會合辦的「強化香港家庭:跨代責任與關顧」研討會上發表,部分亦已經上載於中央政策組的網頁。

  中央政策組未有公布其他研究結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要因應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相關政策的發展更新數據,並且需要深化了解和分析。例如研究包括了一項全港性住戶調查,調查所得的數據用於設立一個「微觀模擬模式」(micro-simulation model),用作推算三十年後長者的收入、開支儲蓄、資產等情況。由於調查的樣本比較大(超過五千住戶),用的時間亦比較長。此外,在推算工作完成的時候,剛巧發生了金融海嘯,不久之後高齡津貼亦增至每月1,000元,這些變化衝擊了原來「微觀模擬模式」中所作的假設和條件,極可能影響到推算的準確性。

  與此同時,相關政策也有其他新發展,例如對強積金制度運作的檢討和改善;社會正積極討論的醫療保障計劃的建議;由下個月(二月)開始,高齡津貼的離港寬限將進一步放寬;以及法定最低工資於五月全面生效等。這些發展對退休保障制度都有一定影響。

  中央政策組認為有需要因應最新情況,深化有關三根支柱可持續性的研究,以作出更準確的推算和判斷,包括重新展開一個全港性住戶調查,蒐集最新數據以再次推算三十年後退休人士的狀況。在進行深化研究期間,中央政策組會諮詢相關政策局,亦會參考社會大眾的意見,並在適當時候通過既有渠道,收集學者、專業人士、智庫組織及相關團體的意見。

  政府當局在探究未來路向時,會考慮中央政策組的研究結果和其他相關因素,例如如何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捍衛傳統家庭價值觀、維持整體經濟競爭力,以及保持簡單稅制等。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