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結算銀行三年一度的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結果
***************************

下稿代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出: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今日(九月一日)公布國際結算銀行(結算銀行)每三年一度的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成交額調查*香港方面的結果。結算銀行訂於今日公布全球初步調查結果。

  與二○○七年的調查結果一樣,香港為全球第六大外匯市場**,如包括場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場的交易在內,香港的排名由二○○七年的全球第八大升至二○一○年的第七大。以外匯買賣活動涉及的金額增幅計,香港錄得566億美元的增長,排名第四,僅次於英國、美國及日本。

  香港的調查結果***與全球走勢大致相同。有關香港市場的主要調查結果的詳盡分析連同經濟體系之間的比較將刊載於九月號的《金融管理局季報》。下文列載香港市場的主要調查結果。

外匯成交淨額

  與二○○七年的調查結果比較,外匯交易的平均每日成交淨額增長31.3%至2,376億美元。各種主要工具的總成交額均有所增加,尤其單純遠期及外匯掉期交易。單純遠期交易的平均每日成交淨額增長117.6%至320億美元,外匯掉期交易增長20.5%至1,470億美元。交投最活躍的貨幣組合仍然是港元兌美元的交易,但所佔比重由二○○七年的40.5%下降至29.4%;主要原因是其他貨幣組合的交易顯著增加,其中美元兌歐元、日圓、澳元及其他亞洲貨幣的交易均大幅上升。這些轉變是由多項因素引致的,包括市場對跨幣種資金及涉及這些貨幣的利差交易的需求增加。

場外利率衍生工具成交淨額
 
  場外利率衍生工具的平均每日成交淨額增加6.8%至185億美元。有關增長是受遠期利率協議及利率期權交易分別增長85.8%及128.7%所帶動。

  韓圜利率衍生工具合約的成交額是各種貨幣中最高的,佔總平均每日成交淨額的25.6%。市場人士認為這是受多項因素影響,其中包括韓國經濟強勁復甦,以及市場預期韓圜的收益率曲線可能出現變動引致有關的交易活動增加。

  與二○○七年比較,港元合約在二○一○年減少68.4%。市場人士認為有關跌幅主要是因為港元利率自二○○八年底以來一直維持在低水平,因此以利率衍生工具積極管理短期港元利率風險承擔的意欲較少。

* 調查包括收集二○一○年四月按名義數額計算的外匯即期、外匯及利率場外衍生工具交易成交總額的數據。數據是以「銷售地點」為基準作出申報。

** 由二○一○年的調查開始,結算銀行重新定義「外匯市場」為包括全部五種外匯工具:即期交易、單純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及貨幣期權。

*** 香港的調查共有67家機構參與(二○○七年:50家),包括63家認可機構及4家證券行。

傳媒查詢,請聯絡:
傳訊經理羅存慧   二八七八 一六八七或
傳訊主任胡嘉瑩   二八七八 八二四六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7時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