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今日(八月十九日)下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頒證儀式」,接受了粵劇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的證書。
曾德成表示:「政府會繼續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粵劇,營造有利粵劇發展的文化生態;並會與業界合作,加強粵劇特有市場的活力,拓展觀眾。」
他說:「我們並會鼓勵業界進行革新、提升專業性和培育接班人,共同推動此傳統戲曲的保存、傳承與弘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6年正式生效,及後該組織於2008年頒布公約實施指南,詳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機制和準則,並接受各國申報。在2009年公布首批的名錄中,中國共有22個項目入選,其中包括由廣東、香港和澳門共同申報的粵劇。粵劇成為粵港澳三地共同擁有的第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文化部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的項目證書頒發予各相關申報單位。出席今日頒證儀式的中央領導包括國務委員劉延東及文化部部長蔡武。
粵劇於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申請了撥款6千9百萬元,注資粵劇發展基金,進一步支持保存、研究、推廣和發展粵劇的計劃,當中9百萬元預算用作推行「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三年資助計劃,扶植粵劇新秀。至今粵劇發展基金已獲超過1億元的資金,共撥出約3千3百萬元,支持推行約350項粵劇發展計劃及培育新進計劃。
民政事務局又已申請撥款6億8千萬元興建高山劇場新翼大樓,以提供中型現代劇院、專業培訓設施及資源中心等。新翼大樓連同現有的劇院共提供1,031個座位,將可發展為粵劇專用場地。
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加大了支持粵劇「傳承」和「創新」方面的力度,擴大「粵劇排場戲演出系列」,邀請本地粵劇老倌及資深導師親授傳統南派排場技巧,以延續及傳承粵劇藝術;同時又增加資助藝團演出新編粵劇創作。
曾德成說:「不計算粵劇發展基金的資助,在2009/10財政年度,民政事務局投放於粵劇推廣和發展的資源約為3千萬元。」
政府同時資助了多項藝術教育、社區推廣及觀眾拓展計劃,例如「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社區粵劇巡禮」、「學校文化日計劃」、「學校藝術培訓計劃」、「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戲棚粵劇齊齊賞」等。
另外,香港文化博物館增加收藏了近2,700項粵劇文物,館藏粵劇文物累積至23,000多項;錄製了多部傳統例戲及正本戲精華以作紀錄和研究;舉辦了粵劇專題展覽;還為本地觀眾提供粵劇文物館及「梨園生輝」展覽導賞,以及協助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粵劇導賞團」,幫助訪港旅客欣賞粵劇展覽和演出。
2010年的「香港藝術節」更以香港八和會館的古腔演出為首演項目,並於8月參與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演出。
粵港澳三地政府為進一步加強在申遺後續工作方面的合作,於今年6月舉行的第十一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上,同意在「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的框架下,特別就粵劇的相關工作,組成一個工作小組,從而訂定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
曾德成表示:「粵劇藝術在粵港澳地區傳承和發展已超過一百年,至今仍是市民最喜愛的戲曲之一。在粵劇申遺成功的鼓舞下,特區政府和民間將會繼續努力,將粵劇藝術發揚光大。」
完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