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為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七月二十一日)上午在中區政府合署新翼會議廳出席2010地方行政高峰會的致辭全文:
各位區議會正副主席、各位同事:
地方行政是我們特區政府施政的根本。自我出任行政長官以來,一直都希望推動各項措施,目標是促進地方行政的發展,當中包括提升區議會的職能和加強政府高層人員與區議會的溝通。在2008年,我主持了第一屆地方行政高峰會,檢討地方行政工作的進展。
今屆地方行政高峰會採用了一個嶄新的形式,分別為討論及匯報數個部分,讓區議會與政府高層官員就區議會日常運作及議員最關心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討論,聚焦處理問題,強化了今次高峰會的功能。我衷心感謝四位主席、各位區議員,以及區議會的增選委員提出寶貴意見。
從剛才的匯報,我看得到在地區論壇上的討論和交流是有很大成效的,大家都提出了很實際、具體、有系統的意見,可以進一步改善現時地方行政的安排。真真正正去執行,有賴區議會的互相配合以及地區的支持。就茼U位有關四個課題的意見,我提出幾個策略性的方向,希望相關的政策局局長在制定行動綱領時,特別是今年的施政報告內,具體落實有關建議。亦有些剛才沒有提及的,我想提出與各位談談、分享一下,譬如骨灰龕。
在社區參與方面,我認同吳仕福主席所說的,有關社區活動應循幾個指導原則去發展,分別要使活動有延續性、專業性、包容性,才能發揮當區的優勢和條件。社區活動的目的不單是為市民的生活添加姿彩,更是讓市民多認識社區,增加社會的凝聚力,這是我們完全認同的。活動必須滿足地區的不同需要,富有地區色彩,並盡可能找具相關專業知識或經驗的團體配合協辦,讓活動與時並進,並在社區內承傳。
此外,由民政事務總署統籌社區參與活動的品牌推廣是正確的方向。亮點大型活動固然需要宣傳,一般社區活動同樣需要在社區適當地推廣,讓富有地區特色的活動能慢慢打出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區內和區外的市民一起參加。
除了社區活動,因應地區上弱勢社群的不同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和到位的支援服務,提升他們的能力,從受助到自強,對建立一個健康、互助及關懷的社區尤其重要。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會繼續推動民、商、官三方合作,並鼓勵合資格的非政府機構及地區團體,申請各個與社會福利有關的基金,推動更多支援服務及計劃,更有效地協助區內的弱勢社群。希望快些做妥最低工資,放較多時間於此做更多工夫。
在討論社區建設活動的地區論壇,大家都有關注樹木保護的問題。政府一直進行大量綠化工作,為市民提供優質生活,令人煙稠密的市區有綠蔭地方。不過隨蚞薴鴠豪酊漸糽R周期和外來環境的變化,樹木的狀況會有所改變。有些樹木大雨過後滿布白蟻,但之前珓亄M潔整齊。香港現時在市區內要保護的樹木,重要的過百萬棵,在郊區以千萬計,不能單靠樹木辦,需要區內同事、區議員、以至全體市民合作才能做好。特別是人流較多的地方,更多市民可幫助悉別哪一棵樹有不妥。有些問題當然要專業才看得到,但有些可以簡單看到,例如滿樹白蟻、突然枯謝、樹葉變黃等,可以打電話告訴樹木辦。即使三個星期、四個星期前看過,情況都可以變壞得快。所以,希望這事不單靠樹木辦。樹木辦的同事一定會做得更好,他們又更專業,但風險管理要做得好,的確有賴市民攜手合作。
因此,我希望透過全民監察,特別是各區區議員的積極參與,協助政府更有效管理樹木的風險工作。風季來臨,尤其在雨天,希望大家幫忙,幫自己、幫地區、幫社會,樹木辦會全心配合。事實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已於本年四月委任170多位地區人士,當中包括不少區議員,擔任綠化大使,協助留意各區的樹木,並向有關部門報告樹木生長的特殊情況。康文署會招募更多地區護樹義工,協助監察樹木。年輕人很喜歡這工作,希望透過學校鼓勵他們,回校時看見樹木變壞可以報告。大家互相合作,保護區內設施,才可真真正正建設一個綠色家園,每人出一分力。
在地區設施管理方面,我理解區議會希望有額外資源,解決現時文化藝術表演及康樂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但是,我認為區議會的管理角色不應只限於爭取資源,亦要建議怎樣善用現有的設施,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
以地區免費文娛節目為例,我知道現時康文署與個別區議會合作,安排地區表演團體,在康文署籌辦的節目前後參與演出,這樣可以給予小型地區表演團體演出的機會,讓他們一展所長,亦有助培養本地文化藝術的新力軍。
陳特楚主席剛才提到在香港島四區試行的社區演藝節目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經驗:區議會撥款提升台、燈、聲設備,令社區會堂成為適合中、小型藝團演出的場地。四個區議會更切實發揮管理功能,結合資源,讓四個藝團在四區的會堂巡迴演出,既增加了經濟規模效益,降低演出成本,也可讓當區市民在十二個月內體驗四項不同的演出藝術。我覺得,這個嶄新的做法很好。
這個試驗計劃結合區議會的管理智慧及政府部門的專業支援,是大家合作的結果。我希望類似的計劃日後可以在其他地區試行。長遠而言,我們在設計及興建新的社區會堂時,可以參考這個試驗計劃的標準和模式,並邀請專業演藝團體提供意見,讓社區會堂更能配合文化藝術的發展。
同樣,區議會就地區體育設施的管理也可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剛才陳特楚主席及吳仕福主席都有提到如何善用體育場館的非繁忙時間,配合區議會與地區團體合辦活動,讓市民受惠,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地區小型工程方面,我知道各區的工程計劃都有不錯的成績,能夠惠及社區,切合地區需要,更得到市民和社區人士的肯定。對於地區小型工程的未來路向,我認為除了改善計劃的運作效率外,也應從增強計劃的持續性茪漶C
周厚澄主席剛才提到,各區工程各有特色。為了讓區議會互相交流心得,民政事務總署將會舉辦工作坊,讓區議會現身說法,分享各自推行地區小型工程的經驗,以及介紹富創意和有地區特色的項目,大家互相觀摩學習,進一步深化計劃的成效。民政事務總署將於本年年底舉行第一場工作坊,亦會邀請有關部門分享工作經驗。
地區小型工程計劃得以持續推行,要在項目上多花心思,但不停興建的話,由誰來保養呢?若交予工務局,因為工程規模小、支出多,亦有區議會的意見,是比較麻煩的。最好由區內負責,因為標準是由他們自己訂出。我知道「日子有功」,建得太多由誰人維修呢?有關保養及管理費用等方面的經常性開支,我們研究如何處理。政府會研究增加撥款的彈性,在多方面跟進。
至於在提升工程效率及質素方面,定期合約顧問作為工程代理人,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政事務總署會加強監察合約顧問的工作表現。區議會本身亦要小心,計劃後不要朝三暮四,一時增加,一時減少,再能幹的顧問或者工程師也很難配合。所以,大家要幫忙保持效率。我所說的不知是否到位,但這些事正在發生,要靠你們的幫忙,靠我們的顧問,看看如何能更順暢,各方面都要合作。
最後,王國強主席提到有關樓宇管理及維修,這是我非常關心的民生重要課題。無論是屋苑式的新式大廈或是單幢式的舊樓,都是香港市民生活的地方,實際上是大小不同的社區,當中包括眾多不同的持份者。業主、租客、法團、物業管理公司等會有各自的利益考慮和不同的觀點,如果處理不當,樓宇就會管理不善,而且會日久失修,更會產生糾纏不清的紛爭。
希望各位主席及區議員亦都理解,管理及維修私人樓宇是業主的責任,社會也普遍支持這個原則。然而,大廈管理及維修涉及複雜的事務、專業的知識,以及龐大的資源,每間大廈都不同,住客不同,業主亦不同。舉例來說,大廈外牆的修葺、污水渠的維修、僭建物的處理、消防設施的更新,往往需要專業人士的意見、多個政府部門的協助,以及動輒數以萬元計的維修費,這事情要業主本身承擔責任。
要有效改善舊樓的管理,並讓樓宇得到適時和適當的維修保養,政府會朝以下三個方向推動妥善保養樓宇的文化:
首先,由政府推動強制性的措施,促使業主確保樓宇得到妥善維修。就此,發展局局長已推出強制驗樓及強制驗窗計劃的條例草案,現正由立法會法案委員會審議。我希望立法會可於明年完成立法程序,推動業主進行預防性的樓宇維修,這是最基本要處理的事情。
我們的第二個工作方向,是研究規管物業管理公司。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政府應考慮強制業主聘用物業管理公司,以防止樓宇因疏於管理而導致日久失修。不過,也有意見認為,主要問題涉及單幢式舊樓,這類樓宇的業主會否接受和是否有能力承擔額外的財政負擔呢?能否有效監察物業管理公司的表現等,都成疑問。因此,我們必須先做好物業管理公司的規管制度。民政事務局局長現正積極研究設立物業管理公司發牌制度,並訂立業務規則及從業員行為守則,以確保物業管理的素質。政府打算在本年第四季諮詢公眾,並會在明年初決定物業管理公司的規管模式。
我明白樓宇失修的問題,往往源於業主缺乏專業知識或財政資源。對於一些住在舊樓的長者及退休人士來說,兩者皆構成實際的困難。因此,我們不能單靠強制法定要求來解決問題。所以政府第三個工作方向,正是為一些有心無力的業主,提供適切的資助及技術支援:
首先,我留意到「樓宇更新大行動」廣受市民歡迎。「樓宇更新大行動」需要政府每年撥款,撥款要好好運用。因應區議會的要求,發展局會增撥五億元,協助更多有需要的業主,亦會在新一輪申請撤銷「不能超過400個單位」的規定,以便較大型的樓宇提出申請。但是,我想重申這個沒有入息審查的計劃,是一項一次性紓緩金融海嘯失業情況的特別措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局局長正研究整合目前由政府及各機構提供的多項資助及技術支援計劃,以更切合市民的需要,方便他們提出申請。另一方面,這事情的持續性政策亦要考慮。
此外,民政事務局已於本年四月起,推出「大廈管理專業服務計劃」,聯同香港房屋協會和四個物業管理專業團體,到目標樓宇進行逐戶家訪,並撰寫大廈管理檢核報告,就如何改善大廈管理及維修作出具體建議。專家小組更會配合最新一期的「樓宇更新大行動」,協助目標樓宇業主申請經濟資助,以發揮協同效應。民政事務局局長會於明年初檢討計劃的成效,調整舊區大廈管理的策略,並與物業管理業界商討可行的合作模式。
至於剛才王國強主席提及有關樓宇滲水、僭建物、及「茤苤v等問題,發展局局長已成立核心小組,統籌多個部門,研究解決辦法,並會於稍後向我提交報告。有關市民的性命安全,我們要特別小心處理。
地方行政是一個生動、活潑、有生機的決策過程,不應只是政府由上而下推動政策,更重要是整個社區配合。正如食物及壎竻蔗韞h年中完成小販發牌政策檢討時,建議加強區議會在地區小販發牌和管理事宜上的角色,根據區議會的具體意見,簽發流動「雪糕仔」牌照,以及為獲得編配空置固定小販攤位人士和擦鞋匠重新簽發小販牌照。日後,我們會繼續與區議會保持緊密溝通,在小販牌照管理方面多聽取意見。
說到我想說的事情,近來社會上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些不受歡迎或厭惡性的設施,例如骨灰龕,雖然市民的需求殷切,但是卻有一種「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又例如覓地興建公共房屋,要取得區內人士的支持不容易。一方面,我們有社會方面的責任和很清楚的政策,基層人士於申請公屋時,希望他三年之內「上樓」。要是興建不成,我們如何做到呢?所以每個區都有責任,政府提出地皮時,一定要積極考慮。如果基層市民房屋得不到解決的話,社會是永無寧日的。不單中產要買樓,基層人士的最基本要求,我們也應該達到。如何在地區平衡土地規劃,滿足不同需要,是很困難的。我期望區議會與我們一起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達致共識,做好地區規劃的工作。我亦希望區議會的同事,能夠從整體大局出發,以承擔精神,互諒互讓,凝聚共識。
我們的目標是全港十八區每區都有骨灰龕設施,以滿足當區需要。希望每區適當的非牟利志願宗教機構都參與成立設施工作。我們要開放視野,盡量想方法。有人說,中西區很難找到地方,但為何難找?該區那麼多教堂、廟宇,應該有辦法的。沙田不喜歡(這幅)的話,韋(國洪)生不喜歡的話,不要緊的,找另外一幅,責任在你,不要推給我們。我知道,沙田人是長壽的,但也會有人過身。先人的物件,你不能不喜歡就不帶回家,而拿給(劉皇)發叔,拿給屯門、或者荃灣,這是不對的。就骨灰龕設施,政府已初步在七個地區物色到12幅用地,你們各位主席都要處理好這12幅地,不只是我們局長。我們正研究在這些用地發展骨灰龕是否可行及合適,以及徵詢區議會對有關選址的意見。我們還要多找幾幅,每區都要有。我們這樣才能承擔社會的責任。日本可以做到,為何我們不能?日本每個區都有殯儀館,每個區都有焚化爐、焚化場,每個市區都有焚化場的設備,我們香港為何追不上?當然文化有些不同,但很多不是文化上的問題,是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問題。為何不可以?跟發叔談,交給屯門負責嗎?這是不對的。最終都有問題發生。我希望區議會繼續積極發揮其影響力,努力與當區居民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承擔部分責任。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個社區的責任。
各位,地方行政要取得成功,需要政府、區議會和廣大市民,同心同德,共同參與。這就是「社區有你,生活更美」的意義。多謝各位。
完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0時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