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結集了二百六十多幅城市風景攝影佳作的展覽,將由明日(六月二十日)起至明年一月三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覽名為「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為文化博物館籌辦的「香港攝影系列」的第二項展覽,展出來自三十五組攝影師的代表作,涵蓋一九五○年代至當今的社會風景攝影,劃分為四個主題 ─ 「街頭攝影」、「社會紀實攝影」、「新地景主義」與「觀念及矯飾攝影」展出,綜覽當代香港紀實攝影的發展面貌。
開幕典禮於今日(六月十九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佳能香港有限公司影像信息消費產品事業部副總裁鄧慶治;是次展覽的客席策展人馮漢紀、黃啟裕及黃淑琪,以及文化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
香港文化博物館為了推廣攝影藝術,於去年推出「香港攝影系列」展覽。首個展覽為「光影神韻 ─ 攝影大師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展,介紹三位藝壇前輩的作品,讓觀眾回憶香港畫意攝影的光輝歲月。「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為此系列的第二個展覽,並邀請客席策展與博物館團隊合作,藉此為展覽注入更多嶄新的策展意念。客席策展組由極資深的攝影及教育工作者馮漢紀帶領,成員包括「pH5攝影連動」創辦人之一黃啟裕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黃淑琪。
攝影術發明一百七十年以來,已成為全民參與的影像文化活動,與普羅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城市空間、社群發展及變遷,一直是攝影師喜歡涉獵的取材,締造獨特的文化景觀。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一八九二至一九四○)曾提出「漫遊者」的關鍵詞,意即活在城市但擁有個性的閒蕩者,他們沒有被外在繽紛及五光十色的商業都市所迷惑。本雅明認為攝影師亦擁有「漫遊者」的獵者情操,他們冷眼旁觀現代都市的脈搏與世態,利用光學儀器紀錄都市的社會相貌。隨茷K攜式攝影機的興起,街頭拍攝者與日俱增。一九五二年,法國名宿昂利.卡泰亞.布列松(一九○八至二○○四)倡導「決定性瞬間」的哲學,把這門藝術帶入現代主義的門檻。
「社會紀實攝影」有別於新聞攝影,沒有時空及文字的約束;攝影師採用長時間和探索性的研究精神針對特定社會議題,作品多以系列故事形式出現。社會紀實攝影最後衍生社會風景攝影學派。此學派始於美國六、七十年代;創作人把焦點放於其居住及遊歷的社會景觀,以影像思考社群及環境的變遷,批判人類進化帶來種種的荒誕感和身份危機。相對純粹的紀實拍攝模式,社會風景學派顯露藝術家投射在民生景觀的潛在意識,形成一種揉合意識世界和心靈世界的社群實相,奠定當代西方攝影偏向精神性的創作方向。
現代都會是一個詭譎的狀G,而香港就是其中這樣的一座城市。人們不是生活在平坦大地上,而是密集地流竄於地底至高空的多層空間中。縱橫交錯、一牆之隔、風光迥異、品流複雜。攝影者細味苦樂人生,以一種抽離的態度積極參與,可能是臨街觀照,又或在窗內窗外窺望,捕捉光影,化作影像。是次展覽以「城市漫遊者」為題,意圖從這個切入點讓觀眾認識一批由六十年代迄今,以一種人文精神的情懷去關注社會的紀實攝影工作者及其作品。
是次參展攝影師包括又一山人、翟偉良、陳[、陳廣源、陳偉民、張康生、趙嘉榮、蔡旭威、朱德華、鍾文略、安杰路.哥密斯、馮建中、吳文正、高志強、賴朗騫、劉清平、梁家泰、梁志和、黃志恆、馬k珠、吳世傑、沈嘉豪、岑允逸、蘇秀儀、蘇慶強、孫樹坤、鄭瑋玲、謝至德、謝明莊、尹子聰、米高.沃爾夫、王希慎、黃勤帶、王禾璧、邱良及余偉建。
為配合展覽,文化博物館將於六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於該館演講室舉辦名為「我們還需要紀實攝影嗎?」講座,由「光影作坊」主席及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孫樹坤主講。講座以粵語進行,費用全免,名額五十,先到先得。查詢詳情,請致電二一八○ 八二六○。
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十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可獲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博物館設有收費停車場,供市民停泊車輛。市民亦可乘搭港鐵至車公廟站步行約三分鐘前往博物館。
查詢請電二一八○ 八一八八。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文化博物館網址 hk.heritage.museum 。
完
2010年6月1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7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