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多聲腔多絕活 戲迷萬勿錯過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二○一○」,將於六月下旬帶來成都市川劇院演出川劇傳統高腔「四大本」之一的《紅梅記》及多齣折子戲《闔宮歡慶》、《裁衣》、《曹甫走雪》、《秋江》及《問病逼宮》,讓觀眾細味川劇的多種聲腔、不同絕技絕活的藝術特色。

  首天為觀眾呈獻的五齣折子戲,集川劇不同聲腔於一爐,各具特色,如旋律明快、甚具四川地方風味的燈戲;以西皮和二黃這相反音樂性格作唱腔的胡琴;源自陝西的秦腔、今已四川本地化的彈戲;以及川劇中最重要的高腔。除了不同的聲腔演繹外,演員亦各施渾身解數,如老生犯功戲的《曹甫走雪》,走雪時有抖髯口、撣褶子、膝步、搶背等表演,極盡視聽享受。

  次晚演出的《紅梅記》是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著名南戲,是川劇裡歷演不衰的高腔劇目,集中展現了川劇「絕活」,如變臉、吐火、魔燭、藏刀、牽眼線、和影子打架,豐富的技巧演活了陰陽兩界的愛情故事,加上高腔的「幫打唱結合」,扣人心弦。

  川劇源遠流長,是古老的地方劇種,四川戲劇的代表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及台灣部分地區。川劇融匯了中國多種戲曲聲腔,結合四川語音、語言的特點,逐步從單一聲腔發展成集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腔並存的演唱形式,在全國三百多個戲曲劇種中實不多見。

  川劇劇目眾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劇本文詞典雅、講究,甚具的文學價值。除了高雅作品外,又有民風濃郁,以方言俚語、原始生活形態為特色的通俗劇目,可謂雅俗共賞,深受各界喜愛。

  川劇的表演集寫意、誇張、出人意外的處理手法、奇幻莫測的特技表演於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其中「變臉」、「吐火」、「踢慧眼」、「打叉」等更是膾炙人口,享譽劇壇。

  成都市川劇院是享負盛名的專業藝術院團,與上世紀最著名的川劇班社「三慶會劇社」一脈相承,約三百年歷史。今次來港演出,計有陳巧茹、孫普協等「梅花獎」演員,還有蔡少波、王玉梅、王超、馬麗等優秀演員,都是藝術水平超卓的藝術家。

  演出詳情如下:

六月二十五日(星期五) 高山劇場劇院   折子戲專場

六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紅梅記》

  演出時間為晚上七時三十分,門票分二百八十元、二百二十元、一百六十元及一百元,現已於城市電腦售票網發售,設有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學生及綜援受惠人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中國戲曲節二○一○」設有集體購票優惠,詳情請參閱節目小冊子。

  票務查詢及留座:二七三四 九○○九;節目查詢:二二六八 七三二五;信用卡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網上訂票: www.urbtix.hk ;文化節目組網址:  www.lcsd.gov.hk/cp 。

  本節目設有展覽「梨園奇葩•巴蜀神韻 ─ 細看川劇絕技特色」,於六月一日至十六日在高山劇場大堂舉行,歡迎市民參觀。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0時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