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署理政務司司長回應「破除財閥壟斷、促進社會和諧」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政務司司長孫明揚今日(四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破除財閥壟斷、促進社會和諧」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我衷心感謝各位議員提出的寶貴意見。以下我會就這項議案和修正案的具體內容作出回應。關於香港現時面臨的挑戰,我會從經濟、社會、政治三個方面去分析,並且解釋特區政府應對的政策和一系列應對措施。在展開論述之前,我希望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這一個簡單的說法去概括形容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

發展經濟

  我首先要講發展經濟。簡單來說,香港必須走高增值知識型經濟之路。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即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旅遊──支撐了本地生產總值的60%。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和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我們一定要採取各種必要的措施,去強化四大產業的競爭力,協助業界提升附加值,積極開拓新的市場。

  在鞏固四大傳統產業之餘,我們也認識到,這些產業正逐步進入成熟期,對它們過度依賴將會令香港經濟過於集中,令抵禦風險的基礎變得較為薄弱。因此,必須開拓新的增長點,去充分發揮香港的發展潛力,令經濟更加多元化,藉此減輕和對沖外圍不利因素對本地經濟的衝擊。過去兩年,我們倡議積極推動教育、醫療、檢測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創意六項優勢產業。目前,在土地供應、人才培訓、制訂標準、政府採購、?加資源調配等方面,我們正陸續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動和協助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協同四大傳統產業的經濟動力,以符合策略和持續發展的大方向。

  香港的長遠發展,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內地市場這個強大後盾。我們大力推動粵港合作,積極爭取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擔當一定的角色,就是要繼續發揮香港對國家發展的獨特作用,為香港企業的貨物和服務開拓更廣闊的腹地。就此,行政長官於本月初和廣東省省長鷁媯埵b北京簽訂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為粵港合作創造新的空間。我期望各界能夠好好把握這個重要契機,為香港的進一步發展而努力。

  在追求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大力支持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並維持一個有利於它們發展的營商環境。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面對不少困難。為協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問題,我們率先在2008年11月加強常設的「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包括提高運用信貸保證額的彈性及延長信貸保證期等措施。同年12月,我們再推出1,000億元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現時,該計劃為合資格企業提供八成的信貸擔保,已批出的申請超過3萬宗,涉及的貸款超過740億元,受惠企業僱用人數超過30萬。政府剛宣布最後一次延長「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的申請期六個月至今年十二月底,我們的目標是協助業界在經濟復蘇的初期能整固業務。這些措施成功協助企業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刻。

  維護自由競爭是香港經濟賴以成功的基石。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市場的競爭及確保優良營商手法,讓企業進行公平及健康的競爭,以提升經濟效益和促進自由貿易,令自由市場的力量可以充分發揮。

  政府將引入跨行業競爭法,透過打擊各行各業可能出現的反競爭行為,確保市場力量自由運作,創造公平和具競爭力的營商平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選擇。

  我們正積極草擬有關的法例,盡力在本立法年度內向立法會提交草案。

改善民生

  主席,發展經濟是手段,改善民生才是我們主要的目標。香港經濟注入更多的活力,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就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可以為有實力、肯努力的人士提供更多社會流動的機會,就可以更充分創造條件,扶助弱勢社群。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系,多元化、國際化的服務業相對集中,職位的知識含量、技術水平差異比較明顯,因而產生的收入差距自然比較大。此外,香港社會結構的變化,例如人口持續高齡化和小家庭化,亦會導致收入較低的家庭數目上升。

  隨茈輕銕鬮穧V知識型經濟轉型,對高學歷、高技術的專業和管理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創造了很多高薪職位,因而進一步拉闊了不同階層勞工收入的差距。這是邁向高增值知識型經濟過程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國際上許多主要經濟體系也面對同樣的趨勢。

  香港一直奉行低稅率、低公共開支的政策,社會上普遍不贊成作出根本的改變。要仿傚西方已發展經濟體系進一步以更高稅收、更高福利的方式進行財富再分配,恐怕短期內難以取得廣泛共識。所以,政府多年來均透過稅務政策,以及在教育、醫療及房屋等範疇提供大幅資助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利益轉移,減低收入差距。

  我們會繼續以務實的態度去處理貧窮問題,通過多管齊下的政策和支援服務,協助基層人士。

  政府透過綜援計劃,以及我剛才提到,在教育、醫療及房屋等範疇提供大幅資助的服務,確保弱勢社群和低收入人士能夠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2010-11財政年度,政府在社會福利(包括綜援及公共福利金)、教育、醫療壎矷B房屋四個主要政策組別的經常公共開支預計高達1,392億元,佔總經常公共開支57.2%。

  事實上,香港的貧窮情況在國際金融危機前持續改善。如果以入息定義貧窮,收入低於平均綜援金額的人數及清貧長者的數目,由2003年約103萬,逐漸下降至2008年的715,000人。而這些貧窮人士當中,不少已是綜援受助人,或享用政府提供的資助房屋、教育和醫療服務。

  統計處的數據亦顯示,經濟持續增長,本地低收入人士的收入亦有所改善。全職僱員的就業收入中最低三個「十等份」組別的平均就業收入,於2004年至2009年五年間,縱使經歷了2009年的經濟衰退,以實質計算仍分別錄得9.7%、5.1%和1.7%的增幅。

  因應經濟形勢的變化,政府自2008年起先後推出一系列推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的紓困措施,再加上今次財政預算案的一次性紓緩措施,我們已動用了接近1,100億元。這些措施對紓解民困和協助有需要人士,具有一定成效。

促進社會流動

  我們通過多項計劃,提供更多培訓及再培訓的機會,以提升?動人口的競爭?和技能。政府亦大力投資教育和兒童發展,促進社會?動,減少跨代貧窮。其中,以教育去提升人力資源質素是治本之策。特別是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要促進社會流動,就必須以充實知識、發揮創意和勤奮拼搏作為基礎。

  政府自2000年年初開始,在小學及初中推行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具備學會學習的能力及抱持正面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達到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的理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由去年9月開始,推行新高中學制,為學生提供更廣闊而均衡的課程,幫助發掘同學的不同潛力,令青少年可以因應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揀選往後要走的道路。此外,我們透過各項支援計劃,令低收入家庭子女也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及保障他們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失去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我們透過優化教育,讓年青人可以把握知識型經濟所提供的機遇,力爭上游,從而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推進民主

  現在我想談談推進民主。特區政府和市民同坐一條船,我們希望,也會盡最大的努力,達致普及、平等的兩個普選。

  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作出《決定》訂下普選時間表,香港可於2017及2020年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這是合憲合法,亦是一個莊嚴、明確和實在的決定,為香港的民主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亦被香港社會廣泛接受。

  現屆特區政府的目標,就是要在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下,提升2012年兩個選舉辦法的民主成分,以踏實的步伐,為落實最終普選鋪路。

  經過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期,特區政府在充分考慮了市民、社會各界及立法會在諮詢期間提出的意見後,制訂了一套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建議方案。

  這套建議方案,能夠為2012年兩個選舉辦法注入新的民主元素:

(1)我們建議只由民選區議員參與選舉委員會及立法會區議會議席的互選,以回應在2005年部分立法會議員否決方案時所提出的訴求,並進一步提升選舉的民主成分。

(2)我們恪守不增加「傳統」功能界別的原則。2012年立法會將有41個,即接近六成議席由直接或間接地區選舉產生。

(3)我們建議民選區議員以「比例代表制」互選產生六個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議席分配會較為公平,大小黨派和獨立候選人都有機會獲選。

  此外,特區政府承諾將在立法會通過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建議方案後,盡早在本地立法層面就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度的問題提出有關建議,供市民和立法會考慮。

  在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下,我們已爭取最大的空間提升2012年兩個選舉的民主成分,為落實普選鋪路。我們相信,這個建議方案是最有機會得到多數市民、立法會、行政長官和中央接受,令2012年香港政制能向前發展,不再原地踏步。我們會繼續本荈}放和求同存異的態度,繼續與不同黨派和社會各界溝通,積極爭取市民和立法會支持這套建議方案。

  有關劉慧卿議員提出的修訂,促請政府落實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真普選,我再一次強調,人大常委會2007年《決定》所訂明的普選時間表是嚴肅、有憲制和法律效力的。

  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兩星期前公開表明,普選時間表的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是無庸置疑。普選的綠燈已開,只要香港內部能就普選模式達成共識,走完「五部曲」便能落實普選。

  而特區政府亦清楚表明了將來實行的普選模式,必須符合《基本法》普及和平等的原則。

  事實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已表明,2017年實行普選時,行政長官應由全部合資格選民,即一人一票選出。而在2017年之前的適當時間,特區政府所提出的行政長官普選方案將包括:按《基本法》參照「選舉委員會」組成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照民主程序提名產生若干名行政長官候選人,並由香港全體合資格選民普選產生行政長官。

  關於立法會功能界別的問題。自從1985年立法局舉行首次選舉以來,功能界別一直是香港選舉制度的一部分。現時28個功能界別之中,除了工商界外,亦有專業、勞工界別,以及地區組織等。他們一方面代表社會不同界別的意見,符合均衡參與的原則;另一方面,這些界別的代表亦憑茈L們的專業知識,為立法會的工作作出貢獻,使討論更多元化、更全面。

  環顧議事堂內,由不同功能界別選出的議員,當中有很多都是有能力、有幹勁、有承擔,他們的工作也受到公眾的肯定和讚賞。

  在過去多屆立法會選舉,也有不少議員原本在功能界別參選,其後成為直選議員。他們以不同的途徑晉身議會,以同樣負責任的精神服務市民,因此,我們不應完全抹煞功能界別議員多年來對議會工作的貢獻。

  對於立法會普選時如何處理功能界別的問題,社會不同界別和立法會不同黨派對這問題仍然分歧很大,有意見認為應取消功能界別議席,亦有意見認為應擴闊功能界別選民基礎。這確實是香港社會需要尋求共識的問題,需要時間讓我們作深入討論以凝聚共識。

  由於現屆特區政府只獲人大常委會授權處理2012年兩個選舉的有關安排,為此,我們已將社會上近日提出的不同方案記錄在案,並建議下屆特區政府積極跟進,認真研究相關建議。

  至於日後如何處理功能界別,社會應繼續討論如何在2012及2016年把立法會選舉逐步民主化,並在2020年按《基本法》達致符合普及、平等原則的普選。

總結

  主席,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當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訴求。基於不同的角度和考慮因素,社會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或會不時出現矛盾。任何解決矛盾的方案,都難以做到皆大歡喜。越是深層次矛盾,越需要各方面都作出妥協的可能性就越大,謀求共識的難度亦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能盡量以理據作支持,多做解釋游說的工作,爭取最大程度上的共識,減少推行政策時的阻力和衝突。

  解決矛盾,建構和諧社會,政府固然責無旁貸,但是包括立法會在內的各界的支持,社會的共同努力,也不可或缺。推動社會和諧需要各方面多作溝通,理性討論,謀求妥協以達成共識。我相信這也是絕大部分市民認同的做法。

  主席,我謹此陳辭。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2時48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