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聽遺產日」電影資料館放映「館藏之最」《南國姊妹花》和《貂蟬》(附圖)
********************************

  一個影像片段,一節聲音紀錄,記載的不單是當中的內容,更承載歷史與文化。視聽遺產──包括動態影像及錄音紀錄,如電影、錄像、磁帶、唱片,由於它們都相當脆弱,消逝的速度比其他文化遺產快,若得不到妥善的保存,數年間便可消逝至了無痕跡。二○○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每年十月二十七日為「世界視聽遺產日」,藉此提升大眾對視聽遺產保育的認識,並奠定其作為地域文化一部分的重要性。

  為配合「世界視聽遺產日」,香港電影資料館亦配合籌劃特備節目「館藏之最」,選映館藏中最早的兩部香港電影:胡蝶影、吳楚帆主演的粵語電影《南國姊妹花》(1939)及張善琨監製的國語電影《貂蟬》(1938),並分別於十月二十六日(星期一)下午二時三十分及十月二十七日(星期二)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電影資料館電影院放映。

  視聽遺產無疑是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環,但其保育工作常被忽略。它的重要性在於其載體獨特,因其實質形態能賦予內容另一層意義,更讓受眾可以視覺、聽覺等官能直接吸收,超越了文化、地域、語言的界限。視聽遺產內容之廣泛、滲透性之高,且發展速度之快,令其成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甚具影響力的媒介。今年的「世界視聽遺產日」主題為「我們能拯救消逝中的遺產」,拯救視聽遺產,確是刻不容緩。香港電影資料館一向以保存電影文化為己任,而尋找及保存早期電影,正是其中一項使命。

  電影資料館館藏最早的粵語片《南國姊妹花》,為當年紅星胡蝶影的胡蝶影影業公司創業作,也是她結婚息影前傾力炮製的最後一部電影。她不但於片中分飾姊妹兩人,還親自為片中一場戲中戲《王昭君》擔任編劇,擔綱粵曲演唱。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粵語片製作條件受環境所限,但編導仍能透過兩個南國女子曲折離合的經歷,寫出國家於大時代的動蕩。

  製片大王張善琨監製、導演卜萬蒼首次執導的古裝片《貂蟬》乃香港出品的第一部國語片。影片本在上海拍攝,但由於中日戰爭戰情轉劇,被迫移師香港完成。該片可謂張善琨轟動一時的《木蘭從軍》(1939)的熱身作,以規模龐大、場面壯觀的策略演繹一段觀眾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他更宣稱這部影片為「耗資五十萬元空前歷史古裝國片」,「膠片消耗拾萬餘尺、攝製時間十六個月」、動用了「男女演員千八百人、道具服裝二千餘件」。儘管當時時局及製作條件困難,但是影片的處理未見失色,歷史演義頗有氣度,情感發展保持細緻,歌舞片段也具姿采。

  《南國姊妹花》為粵語對白,設中、英文字幕,而《貂蟬》則為國語對白,不設字幕。

  「館藏之最」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的節目單張,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址:www.lcsd.gov.hk/fp。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2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