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政務司司長出席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午餐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為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今日(九月二十一日)出席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午餐會的致辭全文:

王國強主席、唐大威主任、各位香港廣東社團總會的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

  首先,要感謝總會的盛情邀請,在座有很多老朋友,也有新認識的朋友,能夠與各位共聚一堂,討論交流,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在午餐前後講一篇比較長的演詞,有點兩難:放在飯前,有可能阻人開飯,又或者影響食慾;放在飯後,又可能令人昏昏欲睡,或者影響消化。現在把演講安排在飯後,好在還有茶或咖啡可以提提神,消消滯,希望有點幫助。

  總會建議我講粵港合作,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尤其是面對打正旗號的「香港廣東社團」,名稱本身就是粵港合作,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更合適的題目。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在座的我相信都是長期關心和支持粵港合作的人士,有相當一部分在廣東設廠、開公司,又或者與廣東省有生意往來。所以我想沒有必要再催眠式地重複解釋粵港合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今天我想重點講幾個問題:
一.粵港合作的目標應該是甚麼?
二.粵港合作應該依循甚麼原則?
三.特區政府在粵港合作方面有甚麼工作計劃?

  首先,合作的目標。答案其實在《珠三角規劃綱要》堶惜w經很清晰,就是未來的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和澳門,要形成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分工合作,就是三地要摒棄你有你做、我有我做的心態,各個地方不要盲目追求小而全,而要講求分工,講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一支球隊,每人有自己的位置,有各自的角色。試想像一支球隊,如果每個人都是前鋒,沒有中場,沒有後衛,沒有守門員,結果不堪設想。

  優勢互補,就是在決定如何分工時,要考慮各自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其中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兩個地方,各自有比較專長優勝的地方,應該集中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你做A,我做B,通過貿易,通過合作,互相配合,互相補足,這樣產生的總和會是最大的。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製造業北移,利用廣東的土地、人力資源成本比較低廉的特點,形成前店後廠,促成香港服務業高速發展,協助廣東打造成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就是實踐這個經濟原理的最佳例子。

  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就是指大珠三角的定位應該是世界級的都市群。中國社科院今年四月公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中當中,香港第一,深圳第二,廣州第六。可以說,珠三角地區目前是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區域,我們的目標應該是穩保全國第一,力爭世界前列。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看到,其他地區也在急起直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長三角。要將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做大做強,就必須清除不必要的障礙,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幾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令到分工互補可以依循市場的力量,將資源作最合理的配置。

  剛才講的是目標,有目標就要有行動,而行動就要有一套雙方都認同的原則,才有利於各項工作的順利推行。

  香港回歸祖國十二年來,粵港合作逐步升溫,雙方對合作的認知逐漸一致,合作的模式越來越多樣化,合作的領域也從最初的口岸建設和打擊跨境罪行,經過不斷充實和豐富,發展到至今涵蓋跨境基建、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旅遊、文化、教育、環保、規劃等方面,對口的專責小組就有二十三個。

  通過十多年來的合作,我們積累了不少經驗,也逐步摸索出一套雙方都認同的合作原則。隨荂m規劃綱要》全面落實,我認為可以歸納出以下四點原則:
一.互利共贏、平等協商。
二.先行先試、創新發展。
三.市場主導、政府推動。
四.分工合作、優勢互補。

  第四點關於分工互補,剛才已作了一些解釋,我想說說另外三點。

  互利共贏、平等協商。粵港兩地合作的基礎應該是共贏,不是零和遊戲。任何一種一方付出、另一方收穫的合作關係不可能持久,甚至會摧毀互信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香港向內地輸入資金、管理經驗,對內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令香港的企業得以持續發展,並促成香港服務業的騰飛,這就是互利共贏。

  同樣,今天我們向中央爭取一些政策,促進香港和內地之間各種生產要素的流通,不能夠抱荂u攤大手板拷蚍ヾv的心態,必須考慮到這些政策同時對內地會帶來甚麼好處,例如是否會讓內地在進一步改革開放時可以有一個可靠的試點;是否可以改善內地企業的營運,或協助它們走出去;是否可以提升內地居民的生活質素,增加他們消費的選擇。

  平等協商,就是粵港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義務。我們經常說兩地是兄弟手足的關係,指的是雙方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而不是斤斤計較誰是大佬、誰是細佬,又或者誰是龍頭、誰是龍尾這種沒有實質意義的名份之爭。

  第二點是先行先試、創新發展。先說先行先試。廣東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先頭部隊,再加上歷史、地緣、經濟發展程度等原因,廣東是內地最有條件與香港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合作步伐的省份。一些未適宜在其他省份實施的開放措施,可以在廣東省先行先試,然後再逐步推向全國。隨荎悢荎煍炷堿[不斷納入新的內容,在廣東實施先行先試的步伐越來越快。以今年五月簽署的第六份補充協議為例,有關服務貿易的二十九項措施當中,就有九項在廣東先行先試。因此,未來粵港合作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爭取有更多開放領域和開放措施在廣東先行先試。對於一些需要比較謹慎處理的措施,甚至可以考慮以時間換空間,在珠三角或者個別城市先行先試,條件成熟再推行到全省。

  至於創新發展,就是要推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珠三角地區要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不能單靠低成本、低技術的工業產品。長三角基於原有基礎和後發優勢,在很多工業領域其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已領先珠三角。因此,珠三角有需要進行一次「工業革命」,簡單地說,就是「優化二產、加快發展三產」。優化二產就是升級轉型。這個過程對部分製造業包括港資企業會有一些陣痛,但這是確保明天能夠繼續生存所必需的過程。而在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同時,珠三角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

  我認為,面對這樣一個趨勢,港資企業一定要及時籌劃和應對,將「危」轉為「機」,並且把握好機會,實現質的提升。在製造業方面,要充分利用廣東方面推動升級轉型的一些特殊政策,爭取開拓內銷市場。同時,結合特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環保、文化創意、檢測認證等優勢產業的契機,大幅提升珠三角港資企業的創新和技術水平。

  在這個過程中,特區政府也會與廣東省政府密切溝通,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就升級轉型的步伐、方式等反映港資企業的意見和困難,希望加強對港資企業的支援,協助企業順利地升級轉型。

  在服務業方面,港資企業要早作部署,針對珠三角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和特點,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要茞揪艭楚A令香港自身的服務業不斷沿價值鏈上移,鞏固香港作為高增值服務中心的地位。

  第三個原則就是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剛才我們講到粵港兩地產業合作的問題,我指出了大致的發展趨勢。這並不是兩地政府主導的行為,更不是個別領導的主觀意志,而是整個珠三角地區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走的路。經濟活動涉及的主要是資源的配置,生產甚麼,怎樣生產,在哪裡生產,賣給甚麼人,這些取決於市場,也取決於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政府可以發揮的主要是推動作用,通過基建和制度的建設,通過促進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貿易便利化,消除障礙,讓市場去決定最合理的資源配置。政府還應該建立規範、公平的投資營商環境。這些都是粵港兩地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但我必須強調,所有這些,都是服務於市場和企業的需要。政府不會、也不可能以計劃或指令的方式去主導兩地產業合作。

  各位,我知道涉及原則性的問題總是比較嚴肅、沉悶,所以我暫時講到這堙C以下我要講的,是更沉悶的課題,未睡夠的可以繼續睡,想堅持的可以多喝一杯咖啡或茶。

  準備好,我繼續講,就是粵港兩地政府為落實《綱要》正在做的工作。

  首先,是制訂《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規劃綱要》就粵港合作定下了目標和一些指導性的大方向,制訂框架協議,就是要將《綱要》的內容轉化為比較具操作性的行動綱領和具體措施。這是兩地政府首次全面地、有系統地確定兩地合作的宗旨和原則,規劃各個合作領域要推行的項目和措施,並進一步完善雙方的合作機制。協議將是未來粵港合作的一份指導性文件,有利於統籌協調各個合作領域的工作重點和進程。我們會爭取將協議的有關內容納入中央的十二.五規劃,將粵港合作作為國家的其中一項發展規劃。目前,框架協議的調研和起草工作進展良好,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內能夠定稿。

  與此同時,兩地政府正共同開展兩個專項規劃,一個是關於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兩地在城市規劃、軌道交通、信息網絡、能源網絡等方面的對接;另一個是關於共建優質生活圈,通過改善交通、人員往來、區域經濟、環境質素、文化民生等方面,構建綠色、優質的大珠三角生活圈。

  這些是涉及長期的規劃。我們在大型跨境基建、環保、經貿、金融、醫療、教育等方面也有大量合作項目在同步推進,我在這堣ㄗ蒛暺﹞F,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在交流環節再討論。

  接下來,我想借這個機會,就最近社會上關於粵港合作的一些疑問,談談我的看法。

  不久前我接受一份本地報章訪問,提到前海有潛質成為香港的中環;八月十九日,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就前海現代服務業合作問題簽訂了意向書。有一些社會人士對此表達了關注。他們主要的問題是:前海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到底是甚麼?香港怎樣參與?為甚麼未有頭緒就參與?更有人擔心,如果日後前海成為店,香港成為廠,就是等於將中環搬去前海,香港還剩下甚麼?這些都是很合理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問題。

  首先,我不知道當日如果我將之描述為深圳的浦東,反應會否有所不同。中環也好,浦東也好,曼克頓也好,實質內容是一樣的,就是深圳基於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需要,打算開發位處城市西部的前海一帶。可以預期,前海將是深圳未來的一個中心商業區,將是深圳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載體。

  看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我剛才提到的一個基本的趨勢,就是珠三角包括深圳,要發展現代服務業,這是出於他們自身的需要和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規劃綱要》所要求的。而我們要看到,內地經濟一直在高速增長,再加上服務業日後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可以想像這個餅的增長是多麼快、多麼大。只要看看香港製造業過往局限於羅湖以南發展時的規模,再比較今日的規模,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回頭看香港的服務業,我們的市場畢竟有限,也有對外發展的需求,而內地是一個龐大的市場,CEPA不斷深化,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如果前海或某個珠三角的地方能有條件、有政策去便利這些服務型企業在那個地方設立分支機構,開拓珠三角和內地市場,相信這對當地、對香港的服務業會是一個互利的安排。

  香港要研究探討前海合作的可行性,我重覆是研究探討,是因為前海具備了幾個基本條件:
一.港深兩地相鄰,地理人緣上有優勢;
二.經過三十年來的合作,港深雙方建立了相當緊密的合作關係和穩固的合作基礎;
三.研究中的港深西部快速軌道計劃在前海設站和口岸,前海與香港的交通接駁會很便捷。我們估計兩個機場相距的車程只需約二十分鐘。屆時往前海只需約十分鐘,而由前海到深圳機場也只需十分鐘左右。
四.深圳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端,比較有條件在開放服務業先行先試方面走得快一些。

  當然,這只是一些基本的條件,前海開發的內容是甚麼,需要甚麼政策配合,香港是否參與,以甚麼形式參與,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持開放的態度,客觀分析,仔細衡量對香港服務業發展的可能影響。我們也非常歡迎各界包括在座人士提出意見,畢竟你們才是市場的主體,你們才是前海需要依托的用家。

  我必須強調的是,根據《綱要》的精神,珠三角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要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互配套;珠三角發展航運、物流、貿易等中心時,要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在考慮具體合作項目包括前海的時候,我之前提到的分工互補、互利共贏等原則,將是我們的首要考慮。

  至於擔心誰是店、誰是廠,我認為是時候我們要因應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的發展,重新審視這個過度簡單化的標籤。

  試想想若我們做的是金融行業,在香港的公司推出以建行作掛u的結構性產品,但於內地銷售,究竟哪個是廠,哪個是店?如果香港是廠,因為是我們推出這結構性產品;而內地是店,因為銷售這個產品,這又有什麼問題?通常賺得多的是推出結構性產品的一方,而非銷售商。所以我們不應過份簡單化這些標籤。

  以往我們的目標是海外市場,所以香港是店;以往製造業絕大部分工序在內地,所以廣東是廠。以後我們要同時開拓國際和內地市場,所以店也要開到內地;以後服務業可能會有不少工序遷往內地,但高增值的生產環節和總部,我們應該留在香港,在這種意義上香港也是廠。這個世界是越來越複雜的,簡單的標籤無助科學的論證。我剛才所述的金融產品正是一個好例子。

  好了,我已差點聽到鼻鼾聲,是時候停了。接下來的交流環節,在座的可以提問題,但我更樂意聽你們關於粵港合作的意見和建議。

  謝謝。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30分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