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七月三日)出席「綠色香港•碳審計」一週年活動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環境局局長:今日是香港推動綠色工作的里程碑,因為去年開始,經過一年時間,我們的綠色審計已經成功地有超過一百個組織、團體和企業參加。比去年剛推行時,增加了三倍,現在已有107個團體參加。其中涵蓋不同的界別,包括學界,所有大學、主要的商會、法定機構、綠色團體,以及不同的公司,例如財金、跨國公司等等。如果只以物業管理公司來說,透過參與這計劃而納入碳審計的樓宇,已超過百多幢。面積有五億平方呎,約等於二百多個維園的面積。這是香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工作,因為如果建築物、企業等都開始留意其碳排放,從而想辦法減低其排放的話,我們有能力將香港整體溫室氣體排放減低,從而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

  碳審計的工作,正是配合政府自己以身作則,推出幾十幢大樓納入碳審計的工作,亦作為一個先導,透過4億5千萬元的計劃,引領坊間更加多的居民團體和業主立案法團等一起參加碳審計,以及改善能源的工作。我們覺得短短的兩年間,透過這類計劃,政府以身作則,以及資源的投放,我們可以逐步邁向減低排放以及更綠色的城市。

記者:有關碳審計的目標...

環境局局長:碳審計的工作,我們是希望企業參加時,用一套方式去計算其建築物或其營運中,帶來多少碳的排放,從而想一想有什麼方法減少排放。初步來說,他們未有需要制訂一個目標,但剛才有不同的企業提到,他們在一年間可以減少數以萬噸計的碳排放。有很多在能源使用上,做到幾十個百分點的節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措施連同中央所做的工作,包括4億5千萬元的資助計劃,亦包括政府將來在啟德地區興建的中央供冷系統等,會令香港整體的碳排放進一步減低。

記者:中央審計 ...

環境局局長:現時未有中央的審計,因為在第一年內,很多企業都開始做審計,看其營運或其建築物有多少排放,然後才制訂其減排方案,但是從個別的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在透過能源節約很容易減到10至30%的電力,而在整體的建築物來說,其他方面的碳排放有數以萬噸計的減排。香港整體的減碳來說,每年約有4千5百萬噸的碳排放。雖然個別樓宇只是一萬幾千噸,但是集腋成裘,全個香港是有空間和條件進一步減低其碳排放或溫室氣體排放。

記者:膠袋徵費後,有很多環保袋,會否做成濫用?

環境局局長:在下星期二開始膠袋徵費時,有不同的商店可能會用其他方法派發一些環保袋作為替代,如果是用作鼓勵大家自備購物袋,減少濫用膠袋,而這個袋可以重用十次、一百次、甚至用上一兩年的話,我相信這是好事,因為可以減少膠袋的濫用,但如果這代用的購物袋的數目太多,或者消費者在使用完時就拋棄的話,即是未能?變生活習慣。所以最重要的地方是一方面消費者要明白,如果他們可以少用一個膠袋,或少浪費一個購物袋的話,就是對環保出了一分力。另外,消費者其實都有選擇,不是每人送一個環保袋,你都需要拿取的。我相信透過公眾教育,我們一起參與,我有信心這計劃會帶來一個綠色的生活。

記者:估計可以減少多少膠袋?

環境局局長:其他地方實行的膠袋徵費,都見到很顯著的成效,有些可以減少一半濫用,有些達到八成。我有信心香港有條件做得更好。但在現階段我們很難估計實際上可減少多小。但在計劃推出後,我們會實地在堆填區內計算膠袋的數目減少幾多。我當然不希望要透過增加徵費,而要擴展計劃,因為這個計劃的目的不是徵稅,而是希望透過這五毫的徵費,改變市民的日常習慣。如果大家都用少一個膠袋的話,這計劃其實可以在法例以外,再推廣至其他的包裝物料等,我們希望下星期二開始,大家同心協力走出這一步。

記者: 有多少商戶已經登記...?

環境局局長:其實絕大部分的零售公司都已登記,現在已有2800多間店舖登記。有些商舖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不需要做登記,我們基本上和這2800多間店舖都已經聯絡上,可以直接和他們連繫,了解其準備功夫做得如何。我相信到下星期二,店舖應該準備就緒,而消費者其實不用等到下星期二,在這一刻,有很多人已經自備購物袋。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