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熒幕新潮第三波 電影資料館重溫方育平戲.夢.人生的電影、電視片(附圖)
******************************

  七十年代「電視新浪潮」時期,成就了多位日後的新浪潮電影導演:譚家明的電影語言前衛,許鞍華和嚴浩以戲劇和紀實手法去關心社會問題,而方育平則以探索的方法遊走於夢想和現實之間。他的作品飽含喜怒哀樂的人生韻味,形式上他愛試驗創新,創作上堅持有感而發,不走陽關大道而另闢小徑,在香港電影中實是非常難得。

  繼「熒幕新潮──譚家明的電視影片」和「熒幕新潮──許鞍華+嚴浩的電視影片」後,香港電影資料館推出「熒影相隨:戲.夢.人生──方育平回顧展」,於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九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他五部長片及十六部於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執導的電視作品,讓觀眾重溫方育平的創作歷程及其作品的豐富多姿。

  為配合是次放映,電影資料館將會舉行兩場座談會,特別邀請方育平從加拿大歸來,與前廣播處長兼當年香港電台的節目監製張敏儀,於七月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五時舉行的「方育平、張敏儀對談電視滄桑」中,暢談一九七年代的電視歲月和他們共事時的煩憂和喜樂。而曾與方育平多次合作的編劇黃志、製片/編劇張志成、執行導演/編劇/演員鄭智雄和演員許素瑩則於八月八日(星期六)下午四時三十分,在放映《半邊人》後,主講「方育平的視影創作」,分享方育平在影視兩方面的創作、製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兩場座談會均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

  方育平肄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及後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攻讀新聞系和南加州大學電影系取得碩士後回港,一九七六年起於香港電台執導了多集《獅子山下》劇集,期間他已得獎成名。一九八一年才踏足影壇,第一、二作立刻奪得多個大獎,但此後八年只拍出四部片,可謂步履維艱。

  節目名稱「戲.夢.人生」點出方育平恆久的關懷,他擅於通過表演藝術去了解人生,通過記憶和夢想去重構過去、探望未來。他的作品往往從真實的人物事件開始發展,把戲劇情節開放,邊拍邊探索、發現、紀錄,著重追求生命真諦的過程,不一定有戲劇的結論。此種忠於現實的表現使他成為「新浪潮」中最不易妥協的一員,在藝術和美學的探求有所成就。

  是次選映方育平執導、來自四個系列的電視作品,包括《獅子山下》、《人間有情》、《歲月流情》和《演藝傾情》,以及他五部電影:為人津津樂道的《父子情》和《半邊人》,敘事寫情均富實驗性的《美國心》及探索表演藝術的《舞牛》和《一生一台戲》。

  《獅子山下》系列的《解毒》(1976)以戒毒為題,而《托嬰》(1976)則描繪有心人辦幼兒院的困難,兩齣電視劇均是方育平初試啼聲之作。《野孩子》(1977)和《元洲仔之歌》(1977)更是他電視的成名作。前者以創新的影像語言寫出一個陰暗迷離,介乎記憶、夢幻與真實的孩童世界,節目播出後旋即奪得亞洲廣播協會主辦的伊朗影展金獎。後者則以平淡迂緩的紀實手法寫出船屋家庭的惡劣環境。兩片破例以電視片獲邀參加倫敦電影節,令他才華大露。

  方育平愛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手法悲中有喜,寫實中飽含溫情幽默。早期之作《獅子山下:臨記》(1977)描寫一位敬業樂業的臨時演員以積極態度面對可悲的命運。《夢的選擇》(1978)則是他描繪人間色相的試筆,由三個台灣女人的故事組成:林建明夢想做歌星;焦姣、鄭裕玲的黑工遭遇;而白韻琴則流轉於詩人、攝影師和留學生之間的尋覓。《老Q》(1978)反映當年中年漢買泰國新娘的現象,生動寫實卻含溫情幽默。《新生》(1979)為真人真事改編,戒毒出獄後的青年欲回歸正常生活卻飽受歧視!生動的人物使該片甜酸苦辣皆全,卻毫無說教味道。

  記者在報導悲哀灰暗的事件時,應採取正面鼓舞的角度,還是如實道出呢?《獅子山下:夜遊人》(1978)和《為了哥哥》(1978)均質疑媒體的功能和責任。以紀錄手法拍成的《後過渡女人》(1994)則探討婦女於回歸前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

  方育平特愛寫困境中的小人物,他們以強頑的生命奮力抗拒世俗功利,活在自己的夢想中。《歲月流情:開心茶居》(1992)的退休老人和《彌o起》(1992)的拾荒老婦似是辛勞自食其力,然而也可自得其樂。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方育平電視作品《人間有情》的《齋鳳》(1989)和《戲鳳》(1989)寫醉心粵劇演出的女子的執蚖P樂觀,彷彿生活於現實和夢想之間。《演藝傾情:智.慧》(1991)乃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一系列電視節目中的其中一集,由城市當代舞蹈團創辦人曹誠淵談及如何創立舞團,怎樣面對九七過渡,以及他對時局、藝術與人生的看法。藝術家面對大時代及變動的環境正好激發創作力。

  方育平於八十年代後期對表演藝術和人生的互動深感興趣,由影星繆騫人、黃秋生主演的影片《舞牛》(1990)便是在城市當代舞蹈團曹誠淵支持下拍成,寫盡舞者在創作和生活上的矛盾困惑,片子既有著方育平對藝術人生的探索努力,也有因著他的困惑而言有未盡之處。同以表演藝術為題,他於福建拍攝的《一生一台戲》(1998)則為一部寫歌仔戲劇團與藝人生涯的電影,儼如一篇探討藝術與人生的論文。

  不容錯過的是他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獎的早期電影《父子情》(1981)和《半邊人》(1983)。首作《父子情》顯然是他電視影片的再發展,以父子情串起集體的記憶,也是香港人的生活史詩。《半邊人》糅合了紀實與戲劇手法,以賣魚少女阿瑩於電影文化中心當工讀生的故事,寫出了香港不同世代、階層的生活面貌,寫情寫景令人感動。而幾經波折才能拍成的《美國心》(1986),為他在敘事和寫情上被譽為最富實驗性之作。

  「熒影相隨:戲.夢.人生──方育平回顧展」的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的第四十八期《展影》,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址:www.lcsd.gov.hk/fp。



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05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