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戰是一場全球性戰役,期間對香港電影造成什麼影響?香港影業如何在這背景下生存?香港電影資料館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於二○○六年合辦了「1950至1970年代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學術研討會暨影人座談會」,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角度探索冷戰與本地電影的關係。歷時三天的討論孕育了不少具啟發性的文章,這些資料已結集成《冷戰與香港電影》一書,下月中在電影資料館發售。為配合是次出版,電影資料館選映五部書中論及的電影,以供參考。
《冷戰與香港電影》一書由科大衛、周承人、張濟順、吳國坤、黃仁、李培德、吳詠恩、羅卡、黃愛玲、朱順慈、麥浪、韓燕麗、張建德、何思穎、容世誠等歷史學者、文化社會學者、電影研究者和電影界前輩,從多元角度撰寫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書中另一特點是引用了不少第一手原材料,包括政府和私人機構的檔案、口述訪問紀錄等。
書中的文章分門別類,有論述主題的背景,六十年代的時代特色,長城、鳳凰、新聯等電影公司成立的經過;香港電影檢查制度及影人如何作出調整,左派和右派的電影公司,雖存有競爭,亦有合作;不同派別的電影公司如何爭取傳媒陣地,擴大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影響,「中國學生周報」、「亞洲畫報」對電影業的影響;兩位南來的骨幹導演朱石麟和岳楓在特定環境下,如何尋找創作路,王天林和胡小峰冷戰時期的電影人生。
冷戰時期電影文本的討論涉及港日合作,電影類型由文藝片到歌舞片、武俠片、功夫片,以至因應鐵金剛的影響所出現的「珍姐邦」等;該書並附有影人座談會的討論紀錄,娓娓道出冷戰時期香港電影界所發生的事,以及這些事對以後香港電影造成的影響。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六月十二至二十一日,在電影院放映《碼頭風雲》、《碧血黃花》、《空中小姐》、《紅色娘子軍》及《再見中國》,探尋冷戰時期香港電影業的特色。
在電影史上有崇高地位的《碼頭風雲》(1954),以馬龍白蘭度的精采演出著稱。研討會的文章指出,影片先後在美國及香港捲進了冷戰漩渦。而根據公開的檔案,當時的殖民政府擔心電影對工會的描述會導致動亂,影片曾被禁映三年。
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1961)描寫一名女子與苛刻地主抗爭,曾成為筆戰焦點。1965年,左派報章及戲院商曾以宣傳攻勢,抗議港英政府處理大陸片時帶有歧視,並以《紅色娘子軍》為例。後經多番交涉,終讓多部內地紀錄片上映,然而《紅色娘子軍》始終被禁,直至1971年才解封。由唐書璇執導,《再見中國》(1974)是首部描述文化大革命的香港電影。唐導演雖解釋影片旨在表現年輕人理想和現實間的矛盾,不涉政治目的,電影仍受到猛烈批評,並被禁止公映,直至八十年代才解禁。
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總有辦法表達他們的信念,《碧血黃花》(1954)根據廣州黃花崗起義事蹟改編,強調為了國家民族務必互相團結的精神。該片集五位編劇;卜萬蒼、王天林、張善琨、易文等九位導演和四十多位影星之力拍攝而成。易文為自由總會主力成員,所拍的《空中小姐》(1959)借葛蘭、葉楓的職業介紹寶島風光,片中的「台灣小調」更是風靡一時。
配合放映節目的座談會「冷戰與香港電影」,將於六月十三日下午四時三十分,放映《碧血黃花》後,在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舉行。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李培德博士及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吳國坤主講。講座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
《碼頭風雲》為英語對白外,其餘電影為國語對白。《再見中國》設中英文字幕。放映節目的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的第四十七期《展影》或瀏覽網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
完
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6時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