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應付金融海嘯所引起的問題的措施
*********************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毓民議員的提問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答覆:

問題:

  上月二十三日,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任主席於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承認,凡事以市場主導的意識形態,當下已行不通。之後,為了應付金融海嘯,政府成立了經濟機遇委員會,其成員幾乎全是工商界的精英分子,並無任何基層或中小型企業(下稱「中小企」)的代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會不會檢討多年來沿用「大市場,小政府」作為施政理念的做法,以避免發生政策向大商家傾斜的情況;

(二) 政府在這次金融海嘯看到甚麼「機遇」,當中是不是包括產業大轉型、珠三角地區大融合及工業回流,以及該等「機遇」的詳情是甚麼;及

(三) 為甚麼「經濟機遇委員會」並沒有任何有民意基礎的基層及中小企代表?面對金融海嘯將會引起的倒閉潮、破產潮和失業潮,政府會不會向該委員會提供本年度倒閉及破產的具體預測數字以作參考,從而協助委員會制訂幫助中小企及基層市民渡過難關的具體方案(例如把現時的自力更生支援計劃改為無附帶條件的失業援助計劃);如果會,該等具體的數字及方案的詳情是甚麼?

答覆:

主席:

  首先,我要感謝黃毓民議員的提問。

  自由市場一直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本港的企業家、小商戶及高生產力的勞工階層,一直是提升香港生活水平及本地生產總值的主要推動力。我們從80年代初期人均生產總值是2萬8千元,而今天的人均生產總值是超過23萬3千元,這都是有賴香港人不斷努力的成果。

  特區政府一直持守「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因為「大市場」可以增加私營界別在經濟體系中的比重,通過市場力量,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分配和運用社會有限的資源,讓整體社會得到最大益處。

  而政府的角色,是配合市場的需要,致力提供一個穩定、明確和有利營商的環境,並在有需要時,尤其是當市場操作不平衡的時候,提供協助。對於社會上較為不幸和有需要的人士,政府會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網,協助他們面對目前的困境。

  「大市場、小政府」是一個富有靈活性的理念。我們會因時制宜,採取務實的態度,運用不同的政策來配合社會上的需要,推動經濟的發展。

  黃議員的第二及第三個問題均和「經濟機遇委員會」有關。行政長官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的目的,是期望在這嚴峻時間內對全球各大市場及本地市場作不斷監察和滾動評估,及時地判斷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和主要產業造成的影響,更重要是研究及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法,供政府和業界考慮,以轉危為機。

  委員會在上星期一舉行了的第一次會議,深入討論了全球以及香港的經濟情況。由於環球金融海嘯對本港多個經濟行業產生的影響已經逐漸浮現,委員會同意以金融服務、貿易和物流、旅遊和消費的相關服務,以及地產及建築這四個界別作為工作的重點。

  我們目前正加緊研究如何在這四個界別中加強競爭力,以及尋找新的機遇,務求達到適時判斷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和主要產業的影響及提出具體應對方案,供政府和業界考慮。在這方面,我們會保持開放的態度,廣納業界和公眾的建議。這當然會包括研究任何的可行方案,包括黃議員所提及的產業轉型升級,與珠三角融合及工業回流等的可行性,從而發掘新的商機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政府會就委員會提出的具體方案,在適當的時間,提供有關的資料以便作出評估。我們亦會使用現有的諮詢途徑徵詢公眾和業界,包括中小企的意見。
  
  我相信憑委員會成員的個人經驗以及社會的集體智慧,我們是能夠盡快為香港制訂合適的整體對策,為不同的業界探討新的機遇。

  多謝主席。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