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港情」 香港文學節豐富多采活動 展現本土情懷及文學多姿面貌(附圖)
******************************

  書香處處,細味港情。香港雖小卻玲瓏多面,在作家筆下,不論是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正氣詩人文天祥,以至小思,崑南、李碧華等,十八區的風貌,人和事各有不同情懷。今日(六月二十七日)開幕的「第七屆香港文學節」,透過豐富多姿的活動,展現香港的文化特色及文學多采的面貌。讀者可欣賞作家筆下各區不同的文化風情;兩岸四地學者剖析空間、建築及文學特色;與從事不同行業的作家輕輕鬆鬆真情對話;名家指路深入賞讀作品;從本地電影了解不同年代香港的生活面貌;又或欣賞文學與表演藝術美妙的結合。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聯合舉辦的「第七屆香港文學節」,於今日起至七月十四日,一連十八天,推出四十多項多元化、且精采活潑的活動,包括專題展覽、研討會、與創作人對話、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家講座、文學導讀、藝萃、交流會、香港文學行腳和「本土關懷」電影放映及研討會,推動香港文學的發展和閱讀風氣。大部分的節目均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

  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主席梁智仁教授於開幕典禮時表示,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繁榮,商貿發達,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城市其實是一個書香處處的地方。

  他指出,是次香港文學節以「書香•港情」為主題,就是要展示本地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那份香港感情,為讀者和廣大市民開拓另一個閱讀空間。

  藝發局行政總裁茹國烈則指出藝發局所籌劃的研討會、互動的藝萃及交流會,使文學不單呈現在文學讀本上,而是更活潑展現於不同感官世界,刺激新一代年青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梁智仁教授和茹國烈亦同時為香港文學節三個前奏比賽「文學作品演繹比賽」、「香港地方風情」徵文比賽及「圖文傳真•圖片命題比賽」頒發獎項。其中文學作品演繹比賽的中學組冠軍風采中學及小學組冠軍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下午校李宛螢及楊佩琳,更分別即場演繹他們的得獎作品《那年不過17歲》及《烏鴉兄弟》。

  今屆香港文學節的其中一項焦點活動是「書寫我城十八情」專題展覽,由明日(六月二十八日)起至七月十四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讓讀者探尋香港文學的本土情懷,通過文學窺探地區的發展和變遷,展現十八區的文化風貌。從唐、宋名家描畫大埔和屯門的詩詞,到清末新界村民聊以自娛的新界竹枝詞和西貢山歌,再到謝晨光、李育中和張愛玲的新文學作品,又或舒巷城、西西、也斯等象徵本土文學植根成長的創作,以至新世代作家的文章。他們的作品不但寫遍了各區每一處地方,更盛載作者對此地的情感體會,見證社會和時代的滄桑變化,使身分朦朧的香港變得輪廓分明。

  文學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感應,親身走到作家筆下的地方考察又是另一種體會。「香港文學行腳」是配合展覽的活動,帶領讀者跳出書本,與作家在灣仔、西環、沙田和大埔等各區的大街小巷漫步,感受作品中的街道、生活、歷史和人文關懷。香港電台更將製作成電台及網上節目,讓廣大聽眾及觀眾亦可欣賞到活動的精華。

  多位香港、內地及台灣的學者將在香港文學節的三場「研討會」中,以「香港空間:回憶與想像」、「城市空間:建築與文學」及「青年作家眼中的香港文學」為課題,探討香港文化空間下產生的本地文學及其他地域的人文價值。王安憶、陳智德、朱耀偉、馬國明、胡燕青、張詠梅、阮慶岳、黃子平、潘國靈、謝曉虹、廖偉棠及黃仲鳴等學者和作家,將與讀者分享他們的精闢見解。

  文學不止於寫作和閱讀,而「本土」亦不是單純的地理名詞和地方景觀。八場「與創作人對話」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學者、文化工作者和網誌作家,如黃維樑、歐陽英傑、麥樹堅、葉輝、薛興國、徐焯賢等,將與參加者輕鬆對談八個饒有趣味的文學課題,從鄉土山歌、武俠小說、網誌,到二樓書店、路牌上的文學,不但別具新意,亦甚富香港特色。今年更增設由兩位著名英語作家主講的英文繪本與兒童少年文學。

  香港文學節首次舉辦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家講座」,由多位獲獎作家包括葉松茂、黃仁逵、陳鈞潤、潘國靈、周淑屏、黃虹堅、崑南、關夢南及陳寶珍,於講座中分享其創作心得,並從影像、劇本、通識文學、詩去體會文學的豐富層次。而六位資深書評人及學者,盧偉力、洛楓、許迪鏘、潘步釗、顏純u及黃子程,將會以小班形式主持「文學導讀」,帶領讀者深入閱讀指定的文學作品,解構作品的真意,引導開啟閱讀之門。

  六場結合文學與舞蹈、戲劇、偶戲及跨媒體的「藝萃」,多個本地藝團將探索文學與表演藝術的微妙關係,以嶄新手法演繹不同作品,如亦舒的小說、王貽興的《路中拾遺》、滿道的《小李》及《人到無求品自高》、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舒巷城的《鯉魚門的霧》等。

  由不同團體策劃的「交流會」,將有「甜酸苦辣香港地」兒童文學創作交流會、香港文學「拉符呃」工作坊及「散文詩與詩歌朗誦交流會」等,鼓勵參加者以參與錄像製作、詩歌朗誦、行為藝術等活動,從日常生活探尋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

  香港電影資料館為配合「第七屆香港文學節」,特別舉辦「本土關懷」電影及研討會系列,除選映十六部五十年代初至今,反映不同年代生活方式、屋住環境、市容的電影外,並與嶺南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合辦三場研討會,從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文本研究出發,探討不同時期電影中的「香港人」、「香港地」和「香港衣食」,以及背後文化涵義。

  香港文學節已率先舉行了三項比賽作為前奏活動:「文學作品演繹比賽」、「香港地方風情」徵文比賽及「圖文傳真•圖片命題比賽」。其中徵文比賽邀請市民以所屬社區為題材執筆創作,結果吸引了接近千份作品參賽。九篇得獎作品不但技巧圓熟,筆觸細膩,呈現以小見大的格局,還恰巧分別是取材自九個不同的地區,印證香港有獨特而多元化的地方特色。其他活動的參加者亦創意十足,透過片言隻字、戲劇、講故事等形式充分表現,展示文學的多元性,活潑而生動。得獎作品和演出亦將會安排於香港文學節期間作展覽和演示。

  除電影放映外,所有活動均是免費入場,有關香港文學節的活動詳情,可參閱各香港公共圖書館、康文署表演場地及藝發局辦事處備取的節目小冊子或瀏覽香港文學節網站www.hklf.org.hk。查詢電話︰二九二一 二六六二(康文署)或二八二○ 一○三二(藝發局)。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