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革命•蒙太奇 大銀幕重溫電影大師沙治•愛森斯坦經典作品
******************************

  電影巨匠沙治•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拍片不多,但影響力卻異常深遠。以蒙太奇為論,他每一部電影都是美學示範作,蒙太奇在他手堣ㄢ甈O剪接技巧,而是處境、生活,影像所製造的激情場面,衝擊蚙[眾的感情。他的作品見證了俄國革命的理想,紀錄了人民力量的豪情,更是電影入門者的必修科。

  為紀念他逝世六十周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資深電影人羅維明策劃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08」,下月以「沙治•愛森斯坦」為專題,回顧他多部經典之作。六月六日至八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六月十四日及十五日在香港科學館演講廳,和六月廿二日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放映,而九月份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將放映六十年代日本新浪潮電影。

  是次放映的電影包括愛森斯坦的揚名之作「布爾什維克革命三部曲」:《罷工》、《波特金戰艦》及《十月》;蒙太奇美學經典《新舊路線》;他第一部有聲電影、配樂激昂的《阿歷山大•涅夫斯基》;描述俄國沙皇伊凡四世事跡的《恐怖伊凡I及II》;受墨西哥繪畫藝術啟發靈感而拍成的《墨西哥萬歲》及剪輯成紀錄片的另一版本《墨西哥艷陽天》。

  為配合是次放映,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在放映電影《罷工》後,資深影評人岑朗天、鄭傳鍏及羅維明,將在香港大空館演講廳主持「革命•電影•政治:愛森斯坦電影人生」講座。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愛森斯坦不但是前蘇聯的電影大師,亦是傑出的電影理論家及評論家。一八九八年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自小熱愛閱讀,漫畫,對劇場有深厚興趣。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他服役期間已參與戲劇製作,革命結束後他加入中央工人劇場,投身舞台劇,學習「即興喜劇」並實驗「吸引力蒙太奇」效果,學懂計算和組織觀眾反應,成為當時甚獲注意的舞台劇導演。一九二二年他正式接觸電影,除參與剪接費立茲•朗 (Fritz Lang) 的蘇聯版《玩家馬布斯博士》,更發表了對電影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綱領性文章《雜耍蒙太奇》。

  蒙太奇,當年蘇聯電影藝術的流行詞,每個導演都瑯瑯上口、實驗、實踐,但只有愛森斯坦精研細究,發揚光大變成創作美學體系。蒙太奇在他手堙A不單是直接、連續式、跳接等一般剪接技巧,而是透過不同鏡頭影像的組合,彼此衝擊,創造出比直接剪接更具衝擊力及影響力的場面,加強劇情的張力及電影感。

  他對於電影藝術有獨特的看法,他不喜歡寫實,而是渴望在銀幕上表現豐富的想像,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一九二五年他的第一部長片《罷工》把劇場風格及蒙太奇理念結合得如魚得水。二十七歲完成了《波特金戰艦》(1925) 而揚名天下,成為轟動影壇的風雲人物,影片中一些畫面更成為電影學院的教材,此片亦為各國電影資料館爭相收藏。他拍的《十月》(1925)、《新舊路線》(1929) 雖受批評,一九三八年的《阿歷山大•涅夫斯基》卻令他再次揚名影壇。

  他的一生隨蘇聯的政治歷史波濤起伏,電影大多與政治社會掛勾,經常以俄國革命歷史題材借古喻今,亦曾被批評歪曲史實以偏概全,但無產階級與資本主義鬥爭的基調,一直貫穿他的作品。

  他首部默片《罷工》描寫蘇聯革命前的處境,資本家為富不仁,工人生活受盡剝削。影片部份場面激情澎湃,節奏緊湊,和今日荷李活動作片不相伯仲,可想像當年初映時的石破天驚。

  《罷工》的成功,令愛森斯坦再接再厲重現一九○五年的革命事[。《波特金戰艦》的故事以叛艦事件作為主線,但愛森斯坦重訪奧德薩碼頭階梯,一時感慨,決定加重筆墨,以階梯屠殺事件重現「血色星期日」的慘況。「奧德薩階梯」一場戲更成為電影史重要的一章,透過蒙太奇技巧,平民大屠殺一場戲變得扣人心弦,冰冷的沙皇軍隊無情的鎮壓,人物表情的衝擊,使得屠殺場面變得刺激萬分。本片雖是七十多年前的默片,現在觀看仍然深深震撼人心。

  一九一七年十月發生了俄國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命。愛森斯坦以半紀錄片形式,把列寧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推翻沙皇高壓統治的史實拍成《十月》。影片插入不少新聞片段,開始他的無故事敘事實驗。影片獲一九二九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政治氣候瞬息萬變亦迂迴曲折。《新舊路線》原名《總路線》,愛森斯坦借一名農婦說服同伴組成集體農場,改造了生產機器的故事,鼓吹黨內溫和派提倡農民自組合作社。本來是與彼得格勒蘇維埃政府總統托洛斯基合作的產物,後來托洛斯基被鬥下台,黨政治立場改變,史太林要求重拍重剪。但即使路線再改,亦無礙愛森斯坦對製作的駕馭能力。片中鏡頭組合緊密繁複又多變,蒙太奇美學得到前所未有的新發展,連荷李活影人也寫個服字。影片獲一九三○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一九三○年代有聲電影出現,愛森斯坦以精工雕琢的史詩片《阿歷山大•涅夫斯基》作為他第一部有聲電影。當時正值世界大戰,影片打正愛國主義旗號,拍出十三世紀俄國戰士保家衛國,抵抗外敵的英雄事[。影片不單被政府拿來激奮民心,對抗當時強大的納粹德軍,當中偉大場面、豪情壯志,更深深地感染了歐洲各國,跟風製作愛國戰爭片。譜寫出激昂配樂的浦羅哥菲夫 (Sergei Prokofiev)更成為音樂大師,由配樂改編的清唱劇更場場爆滿,影響力一時無兩。影片奪一九三九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一九三○年,愛森斯坦輾轉來到墨西哥,決定拍攝一部有關其豐厚歷史文化的紀錄片《墨西哥萬歲》。他原意把它分成四部分,以浪漫愛情故事為中心,並以生死課題貫穿。愛森斯坦與攝影師拍攝超過一年,把異國風情細緻捕捉,可惜史太林指愛森斯坦是國家叛徒,向投資者施壓叫停拍攝。發行公司為了不致血本無歸,剪輯成另一短片匆匆上映,又將毛片當作資料鏡頭分割賣掉。《墨西哥艷陽天》(1940) 是本來有份參與的編劇,把片段剪輯成這一部介紹風土人情的記錄片版本。雖是如此,滄海遺珠之豐盛,剪成不同版本亦各有特色。愛森斯坦當年的助手後來有機會根據原劇本意念重組片段,讓《墨西哥萬歲》(1979)得以重見天日,影片更獲一九七九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金獎。兩部影片將同場放映。

  由於愛森斯坦是國內外極具名望的導演和電影學家,故破格獲政府默許自撰劇本,開拍描述十六世紀沙皇伊凡四世的歷史電影。《恐怖伊凡I》(1945) 由伊凡四世加冕開始,他對外軍事果斷英明,對內與奸險的皇親國戚鬥爭,但妻子被人毒害,傷心絕望的伊凡自我放逐,最後人民大排長龍要求他回國。史太林自比伊凡,以為愛森斯坦對他歌功頌德,頒了一等獎給他。影片獲一九四六年盧卡諾影展最佳攝影。

  誰知愛森斯坦在《恐怖伊凡II》(1958) 筆鋒一轉,揭開伊凡真面目,宮廷陰謀傾巢而出,伊凡以獨裁手段變革,觸及大屠殺史實。愛森斯坦初次把黑白與彩色畫面融合,在結局一場呈現,叫人眼界大開。史太林對號入座,深表不滿,在一九四六年頒令禁映,直至一九五八年才得以公映。兩部影片的攝影鉅細無遺,男主角演技非凡,普羅哥菲夫的配樂與影像渾然天成,成為俄國電影音樂典範。愛森斯坦其後一直奔走,爭取修改,重拍,甚至開拍構思中的第三部,直至一九四八年逝世。

  除默片外,其餘電影為俄語對白,設英文字幕;《恐怖伊凡I 及 II》設中、英文字幕;《墨西哥艷陽天》為英語旁白,不設字幕。

  票價五十元,全日制學生、六十歲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每次購買六至十張門票可獲九折優惠;十一張或以上獲八折。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及折扣優惠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的宣傳單張。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