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展覽從多角度透視珠寶的文化意義(附圖)
************************

  二百多套精選自本地不同品牌及多位著名設計師的珠寶設計代表作品,將由明日(五月十七日)起至明年二月十六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是次展覽名為「生活佩飾 珠寶演繹」,是文化博物館籌劃的「香港設計系列」壓軸展覽。這個瑰麗璀璨的展覽將帶領觀眾透視華貴悅目的珠寶佩飾背後所包含的歷史喻意、本地珠寶業的發展、珠寶品牌及潮流發展等故事。

  開幕典禮於今日(五月十六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及展覽的客席策展人羅U。

  鍾嶺海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文化博物館自二○○○年年底啟用以來,每年都會舉辦特定主題的展覽和活動。鑑於香港正努力朝茠壅悗爰g濟邁進,創意產業日益重要,而設計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自二○○四年年底開始,該館推出了「香港設計系列」,通過一連串展覽,向市民展示香港設計界的驕人成就和多元發展。六位在設計界享負盛名的設計師和學者更分別為不同展覽擔任客席策展人,他們的嶄新意念令各個展覽生色不少。

  他說:「是次展覽除由國際著名的珠寶設計師羅ㄖ陘k士擔任客席策展人外,十個本港著名的珠寶製造品牌和設計師亦應邀參展,他們的代表作品既展現了獨特的創意,更令人緬懷不同時代的潮流特色。」

  人類自古以來一直有佩戴珠寶的習慣,聚居於世界不同角落的文化族群,均鍾情於珠寶裝飾,不同的族群各有其獨特品味,而隨荌磛馱孜▲T易和戰爭,地方韻味偶爾也會共冶一爐。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古代珠寶絕大部分都是先人陪葬品,由於出土數目不少,仍可窺探出昔日珠寶款式和工藝技巧的演變,從原始部落的簡單飾物,以至希臘、羅馬和埃及等文明古國的珠寶設計,都能透視當時的人文面貌。

  香港於一八四二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一直被視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一九四九年以後,香港從華南一個港口演變為內地工業家、商家和工匠南下移居的新家園,各方人才薈萃,這亦有助香港珠寶業的發展。本地的珠寶業以出售名貴珠寶為主,隨茪漲a市場及轉口貿易不斷擴展,香港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珠寶出口地。在產品方面,香港的生產商尤擅長於製造碎石首飾。至於純金和玉器首飾,亦享譽盛名。

  是次展覽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揭示珠寶的喻意和歷史,並剖析佩戴珠寶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第二部分是回顧香港珠寶業的發展。從傳統的金舖,到產品運銷全球的原件製造(OEM)、原創設計管理(ODM)模式,以至近年興起的原創品牌管理(OBM)模式等一一作出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介紹本地不同珠寶品牌和潮流。透過本地著名珠寶製造品牌及設計師品牌提供的精選作品,介紹不同時代的珠寶設計,同場並展示三位年輕設計師的實驗性作品。

  參與是次展覽的單位包括周生生珠寶金行有限公司、周大福、勞倫斯珠寶首飾有限公司、六福集團、億鑽珠寶控股有限公司、Peter Baer、陳智安、趙中良、羅啟U、翁狄森,以及三位新晉設計師﹕程詩賢、鄺美貞及楊卓勳。

  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十元,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全日制學生半價,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博物館設有停車場,供市民停泊車輛。市民亦可乘搭港鐵至車公廟站步行約五分鐘前往博物館。

  查詢請電二一八○ 八一八八。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文化博物館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