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畫外音:陳可辛」座談會─暢談電影拍攝的苦與樂(只有中文)
*****************************

  從香港到荷里活到亞洲、由《金枝玉葉》、《甜蜜蜜》、《xx•帆帆》、《金雞》、《三更之回家》、《如果•愛》以至新近上映的《投名狀》,不論是輕鬆愛情小品、懷舊電影、鬼片、歌舞片,以至氣魄逼人的戰爭片,陳可辛是一個不斷尋求突破及開創新領域的電影人。

  陳可辛將於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五)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與觀眾分享拍攝電影的苦樂,及何以他總挑戰一些製片人不願拍攝的片種。「畫外音:陳可辛」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電影資料館主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統籌,是一系列的「畫外音」講座之一,讓觀眾直接與不同台前幕後電影工作者交流,是次座談會由登徒主持,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既是出色的導演,亦是成功的電影監製。作為監製要講策略,觀察市場;作為導演卻要重心靈、講感性。陳可辛出色地平衡了感性及理性的角色,並且擅長組合新舊元素,發掘市場空間,作品題材新穎,推動「泛亞洲」製作,影片往往包括有不同地區的演員,以亞洲製作為招牌,在市場上定位清晰。

  陳可辛亦勇於挑戰難度。歌舞片可算是香港製片人最不願拍攝的片種之一:投資大、新曲新詞、排舞練舞、華麗佈景,賣座成疑問。他的《如果•愛》打破了這個禁忌,除獲選為第六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外,還一舉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六個獎項,金馬獎包括最佳導演等四個獎項,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推薦電影。戰爭片是另一類難以駕馭的片種,他近期的《投名狀》多了現代角度,不單有浩大的行兵調將,而且描寫人性的複雜和政治鬥爭,看得人膽顫心寒。

  少年時期隨家人移居泰國的陳可辛,十八歲赴美國攻讀電影,回港後為吳宇森執導的《英雄無淚》(1986)作泰語翻譯,因而參與編劇和統籌工作。陳可辛之後加入嘉禾電影工作,其後轉入好朋友電影公司任製片,先後監製了《神行太保》(1989)、《咖喱辣椒》(1990)、《壯志豪情》(1990)等電影。1991年首次執導的《雙城故事》,被香港導演協會選為最佳影片。

  九十年代初陳可辛與鍾珍等成立電影人製作公司(UFO),監製及導演《風塵三俠》(1993)、《金枝玉葉I》(1994)、《金枝玉葉II》(1996)、《甜蜜蜜》(1996)及《xx•帆帆》(1996)等電影。其中《甜蜜蜜》史無前例地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奪得九個獎項,並獲選金馬獎最佳影片,陳可辛則更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最佳導演。《甜蜜蜜》在美國上映後,更被《時代》雜誌例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陳可辛也更獲《綜藝報》選為十大導演之一。

  2000年陳可辛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監製了多齣各地合作的電影,包括香港及泰國合作的《晚孃》(2001);香港、韓國及日本合作的《春逝》;香港、泰國及新加坡合作的《見鬼》(2002)等。隨後又監製了《金雞》(2002)及《見鬼II》(2004)、《三更2之餃子》(2004)、《傷城》(2006)及《門徒》(2007),並執導了《如果•愛》(2005)及《投名狀》(2007)。

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4時2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