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題:推動本土製造業
*************

  以下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今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呂明華議員的提問的口頭答覆:

問題:

  雖然近年香港經濟增長強勁,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率維持在百分之六左右,但是失業率現時仍接近百分之四,而且低收入人士的數目不斷上升,貧富兩極化的情況更日趨嚴重。關於發展本土製造業以改善上述情況,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沒有制訂重振本土製造業的計劃,使之成為新的支柱產業,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如沒有計劃,原因是甚麼;及

(二) 有沒有計劃成立一個獨立的工業發展局,負責領導和推動本土製造業的發展、為境外的服務業提供服務,以及作為中央當局就制定和修改涉及內地港資工廠的法規方面的諮詢對象;如沒有計劃,原因是甚麼?

答覆:

主席女士:

  呂議員問到特區政府會否重振本土製造業。我想在此解釋一點,香港是有工業的,也有製造業,只是沒有了七十年代的勞工密集式工廠。至於問題的兩部份,我的答覆如下:

(一) 基於香港本身的基本因素,低技術和低增值的生產已不再適合本港目前的經濟發展。過去二十多年,不少從事傳統工業的港商已轉移到內地經營以便減低成本。根據廣東省的數字,現時單是在廣東的港資工廠便有五萬六千家僱用了超過一千萬工人。從宏觀角度看,其實是把香港製造業的版圖擴大。雖然不少企業把生產線轉移到內地,但它們的總部和後勤基地仍留在香港,並帶動服務業及整體經濟增長。特區政府會繼續致力支援這些企業。

  香港不可能走回頭路,本地的製造業必須朝高科技、高增值、高知識產權含量的方向發展,而特區政府的工業政策亦是集中推動高增值和以知識為本的產業。事實上,企業是否在香港設廠完全是市場主導,鑑於CEPA的零關稅優惠,以及香港品牌在內地的市場價值,亦有廠商在香港設置生產線,其中包括一些廣為市民所認識的中成藥以及食品的生產商,在香港製造高檔次的品牌產品。特區政府會繼續為業界提供支援,為發展高增值和以知識為本的行業提供有利的環境,使業界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至於就業方面,服務業現時已是香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份,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90%,僱用人數達三百萬。除了推動金融業、創意工業,以及專業服務等,特區政府亦一直充份利用香港現有的優勢,發展無煙工業,特別是旅遊業,以期為低技術人士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尤其在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方面的職位。

(二) 就推動本土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方面,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致力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多個半官方機構亦有推行這方面的工作,例如香港貿易發展局為香港公司在全球締造新的市場機會;另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香港企業提供橫跨價值鏈的綜合技術支援。貿發局及生產力促進局亦有就個別製造業進行研究,探討發展機遇。

  另外,特區政府一直積極協助港商在內地營商,為港商提供有關內地經貿法規的最新資料,並就內地法規進行諮詢,以及向內地政府反映香港工商界就內地營商環境的意見。透過CEPA聯合指導委員會、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等機制,以及駐內地的各個辦事處,特區政府在不同層面與內地的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商討經濟貿易事宜。

  為了協助港商適應內地就加工貿易作出的政策調整,特區政府更在今年七月成立了包括業界在內的「支援加工貿易專責小組」,職責範圍包括向內地有關部門反映業界的意見及建議。

  鑑於上述的機構及委員會已可為本港的製造業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支援,以及諮詢渠道,為免資源重疊,特區政府暫時無意另設工業發展局。

  但我想強調,不設立工業發展局並不表示特區政府不重視工業發展。我們相信,重要的是建立與業界有效的溝通渠道,並適時提供切合業界所需的支援,目前已有這方面的機制,而我們亦會繼續朝這方向努力。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