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昨日(四月二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蔡素玉議員提出有關「海外國家在空氣質素管制、都市固體廢物管理、可再生能源及全面水質管理等方面的經驗」議案的致辭全文:
主席女士:
多謝主席。我今日很高興聽到多位發言的議員,都關心環境保護的問題,議員經過一次外訪經驗,都知道在很多先進國家可以在環保方面的工作很前嚏A通過他們親眼目睹的措施,對香港的環保工作要求更加高,而且特別關注。
其實,我很同意議員的大部分發言,但我亦覺得香港並非甚麼也沒有做,議員整天說我老是提茩輕鉿b這方面的工作。如果議員可以承認香港的確有下過功夫,那我就不用每次重覆地討論,作為政府的官員,我當然要清楚說出香港的確有下過功夫,沒理由向全世界說,香港如第三世界的國家一般。但我覺得議員發言的時候,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則沒有提及。我也希望我們像芬蘭和丹麥一樣地多人少,很多問題也很容易地解決。例如你們說的風車,我也去德國看過,在一個很空曠的地方,風車的聲音並不察覺難受,這些低頻率的噪音,如果在一個密集的都市中,就會影響別人,低頻率的聲音滲透的程度更加高,在香港的情況會很不同。我不是說要很大地方才能建造風車,小地方則不能建造,不是一個必然的定律,當然要考慮香港的情形,香港有它的掣肘。
另外,有議員提出改善空氣污染的力度太差,主要因為在政策上我們受制於大財團和市民的反應,每樣事都不敢去做。若得到各位議員的支持,例如落實污染者自付原則的法例可以通過的話,可以大大加強環保的成效,因為我們需要市民在行為上與環保連繫,自然會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才能整體改善環境,如果只靠政府去推動,效果會很慢。
你說我們沒有好的政策嗎?有時我亦會外訪,在這五年之中,每年都有一、兩次的外訪,亦有很多不同國家負責環保的官員來港和我們討論。我們其中一個很好的政策,是鼓勵並實踐採用公共交通工具,作為主要的交通模式。現時百分之九十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去上班,其他城市很多時候來詢問我們如何做到,因為這樣可以大大減低汽車的流量。雖然,我們的市區地方很擠迫,但因為有一個公共交通的政策,可以幫助去改善很多問題。
至於林健鋒議員提及,為甚麼我們不多採用燃油或燃氣,應該用壓縮天然氣,即(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或者用hydrogen(氫),或者用其他的燃油。我首先談談兩種氣體,我們在的士和大部分的小巴使用石油氣(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掣肘,就是提供基建設施的困難,不純是買一塊地,不作建屋之用而作為加氣站。相信議員亦知道,當時我們推行石油氣的時候,其中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要找到一個地方作為加氣站,而鄰近民居的安全指數可以達到國際標準,因為香港一向很注重安全。我們亦嘗試過去探討,假如真的可以使用氫氣,我們可以怎樣去做基建的設施,配合使用不同的氣體,令到在燃油方面的污染可以減至最低,是我們一個實質的問題。在其他城市,密度沒有我們的高,亦沒有這樣的問題。
至於屏風效應的問題,我很同意香港的城市規劃要大大的改善,我知道大約在十年前,在整個規劃上因為要興建高密度的樓宇,要達到八萬五千的建屋目標。所有城市可以建屋的地方,甚至現有的屋苑及屋h都要在可行的情況下加建樓宇,形成今日這樣密集的樓宇。我相信隨茯F策上的改變,我們亦要作出配合,不能容忍屏風效應,令到我們市區的空氣流通遇到障礙。這些都需要時間去解開這個結,今日你總不能開始拆掉這些屋宇,消除屏風效應,這根本沒可能。我希望大家可一齊合作,把過去一些為了某種生活上的需要但影響空氣質素的政策作出改變。
在都市固體廢物方面,我想糾正有幾位議員。他們都說我們的環保園有延誤,其實並沒有,整個計劃在二○○六年年底進行土地招標工作,今年便會啟用。標書已經收到,現在正進行最後審議,可以如期啟動環保回收園。這個回收園亦參考了日本札幌和九洲的經驗,不過在形式上並不完全一樣。我們要實踐循環經濟,政府在用地上看到香港最大的關鍵是土地太昂貴。任何回收的工業,如果在土地上沒有政府的輔助,便沒有辦法做得到。
而我們在廢物分類收集方面進展亦很好,當然我亦覺得不夠。有七十萬住戶參加了我們的回收計劃,即大概有二百萬人,回收量亦很大。我們參考日本,他們在很多方面,例如在廚餘的處理,我們亦一直觀察他們的科技,因為以前他們使用很多電力,加熱之後的廚餘可以再用,但經濟效益如何,則要靠科技的不斷進步,才可做到自負盈虧。
在鄎ヴ釋酗霅情A香港政府其實在九○年代中,已開始參照聯合國有關鄎ヴ蟔擗蓮貜滬n求,一直向荋謢雂E○年的基準的方向前進,而且已經到達目標。當然隨茪H口增加,經濟活動增加,鄎ヴ釋雀}始增加,但我們在那段時候,策劃了一套改善能源效益的措施,一直沒停止,在政府本身的運作上,機電工程署發出了各項節能的指引,向市民宣傳和教育如何達到能源效益。
在此亦順帶一提,政府在能源指標方面,為甚麼好像定得很低,其實這不單是樓宇,是整個政府的運作。我最近亦再一次翻閱有關數據,因為和立法會有一個節能比賽。整個政府在二○○三年制定了一個節能目標,所以在耗用能源方面每一年都會遞減,不可以一下子更換所有慳電膽,是分階段不斷去推行一些節流措施。而1.5%的慳電量是包括其他的運作。例如供水系統、污水處理廠和食水處理廠等的減能程度,在幾年前減省以後,再減的空間很少。另外,例如路燈,我們亦有一套試驗方案,在二○○五年至○六年間已經開始實踐,在深夜的時候減低照明度以節省能源。節能的幅度大,餘下可以做的事情便少,今次比賽涉及的只是辦公室,不計其他的設施。至於辦公室,當然今年仍有再減的空間,因為實施了五天工作天,星期六的日子便有再節省的空間。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在數字上再爭拗,我們需要知道節能的運動永遠不會停止,愈做會愈困難。
如譚耀宗議員剛才所說,如果大家都接受的話,我也會接受,日本已規定辦公室的冷氣機鄎蛈b28℃,而且可能大家亦覺得熱。譚議員去到那些辦公室,不知道其他同往的議員是否也覺得難受。當然,日本有一個很大的決心節約能源。
至於在綠化計劃方面,我相信香港在這方面可以在行政上做得到,我可以告訴你,過去三年我們種植的樹木數以百萬計,有三百多萬棵,我們會繼續在任何工程上,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綠化。此外,如日本一樣,是否可以規定所有大廈的屋頂都綠化。當然,東京和我們不同,大廈的高度有限制,因為是地震區,所以樓宇不會高過某個程度。就我們的樓宇而言,專家說在三十多層、四十層以上的樓宇進行綠化,很難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長,所以有一個限制。當然,我們建築署在這方面要作出更詳細的指引,看看香港在這方面的綠化,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我相信在今日的動議辯論中,大家亦沒有甚麼很不同意的地方,我相信我們的意願都一致,訪問團提出很多的觀察及意見,覺得在香港如何可以學習別人做得好的地方。而且會繼續採取開放和務實的態度,在適合本地應用的大前提下,引進海外管理、技術及經驗,致力令到本地環保政策做得更好。
完
2007年4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