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嬌 人物風流─李翰祥電影回顧」門票公開發售
*************************

  梁家輝由寂寂無名變成影帝、林青霞反串男角賈寶玉、凌波飾演梁山伯瘋靡一時、胡錦的風騷撩人......均證明已故導演李翰祥獨具慧眼,發掘不少演藝人才。他叱吒影壇四十多年,多才多藝,影響力遍及中、港、台三地,作品多元化,包括歌唱片、武俠片、鬼片、風月片、史詩、文藝、文學改編、市井或騙術片等;更讓人驚嘆他駕馭各種電影類型,亦能創出新意。

  香港電影資料館為配合「第三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別籌辦「江山多嬌 人物風流─李翰祥電影回顧」專題,透過電影、展覽、專書及講座,向這位領導潮流的電影工作者致敬。電影門票今天(三月八日)起在城市電腦售票處公開發售。

  李氏拍片過百齣,是次回顧精選三十五齣他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電影,其中二十八個場次於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十一日電影節期間放映。而四月十五日至五月二十五日則放映其餘電影共二十七個場次。放映於資料館電影院舉行。

  放映的電影包括黃梅調經典《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票房冠軍《狀元及第》;他著名的歷史宮闈片《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西施》、《武則天》;南來故事《春光無限好》;文藝片《冬暖》、《幾度夕陽紅》、《塔裡的女人》和風流艷情片《大軍閥》、《金瓶雙艷》、《武松》等。

  李翰祥1948年赴港從影,於片廠兼差而練就十項全能的本事,在永華公司任編劇、副導演。1955年升導演,成名作是1956年的《雪裡紅》,在邵氏期間拍的黃梅調電影令他聲名鵲起,成為首席導演之一。

  1963年他離開邵氏赴台創辦國聯公司,為萌芽中的台灣影業作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後因財務問題,1972年重回邵氏,改以尖澀諷世口吻,拍出多部警世風月騙術片,抒寫社會人情。其後因執導《傾國傾城》及《瀛台泣血》等大製作,重新奠定其導演宮闈片的當家地位。八十年代李翰祥於故宮以實景拍攝《火燒圓明園》及《垂簾聽政》,開拓了香港非左派影業與中國內地電影交流和合作的先河。1996年於策劃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時心臟病發逝世,享年七十歲。

  李氏的宮闈片不論廠景或實景拍攝都氣勢攝人,順手拈來的騙術、風月電影《金瓶雙艷》、《大軍閥》、《聲色犬馬》等更以趣味幽默手法描繪不同的市井風情。而他電影中的樂蒂的古典清麗、凌波的瀟灑倜儻、林黛的嬌俏刁蠻、狄龍的光緒皇、許冠文的冷面笑匠軍閥、梁家輝演繹的溥儀、胡錦的風騷撩人和恬妮的嬌媚銷魂等,均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李翰祥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風行一時。《江山美人》(1959)中動聽的黃梅調樂曲「扮皇帝」、「戲鳳」至今仍深入民心。樂蒂和凌波配搭得天衣無縫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成為黃梅調經典之最。《狀元及第》(1964)則選用京劇花旦鈕方雨反串,夥拍當時走紅的江青。《鳳陽花鼓》(1967)結合黃梅調片與荷李活歌舞片。而《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除了有林青霞反串賈寶玉,更有張艾嘉的林黛玉,以及米雪、胡錦及狄波拉等演出。

  李翰祥擅長描寫深宮權術,首部宮闈巨製《傾國傾城》(1975)及續篇《瀛台泣血》(1976)宏偉攝人,在細膩的調度下,顯得光緒(狄龍)的孤弱無力及慈禧太后(盧燕)的跋扈。以故宮實景,圓明園佈景拍攝的《火燒圓明園》(1983)和《垂簾聽政》(1983),戲味濃郁,紫禁城的登基大典百官來朝,儀仗肅穆,氣勢攝人,剛強的劉曉慶飾演懿妃至日後野心勃勃的慈禧,實不作他選。《火龍》(1986)以樸拙平實的筆觸,抒寫亡國之君溥儀後半生,李翰祥兩位女兒李殿朗及李殿馨飾演末代后妃有可觀的演出。

  市井類電影《騙術奇譚》(1971),延續粵語片社會喜劇嬉笑怒罵的路線。冷面笑匠許冠文擔綱演出的《醜聞》(1973)及《聲色犬馬》(1974),前者則以民初為背景,尖銳而幽默地揭露各種官場醜態。後者正值七十年代經濟暢旺,李氏以獨特的浮世繪手法,炮製出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不容錯過的是李氏道盡影壇怪現狀的《三十年細說從頭》(1982),片中並有他當臨時演員的片段,彌足珍貴。

  他的風流艷情片捧紅了不少影星。胡錦、狄娜、許冠文主演的《大軍閥》(1972),瘋狂妙趣地描寫軍閥的荒唐行為。《金瓶雙艷》(1974)畫面蕩漾古色古香,服飾講究,露骨卻不失美感,風騷的胡錦、恬妮,邪氣的楊群,將此片成就為風月寶鑑。《風流韻事》(1975)把書、畫、艷色和騙術串成古裝民間劇。《武松》(1982)中的汪萍婀娜中帶狡黠,飾演罪無可恕但情有可原的潘金蓮,為古代女性翻案。

  以傳奇女性為題材的電影亦是李翰祥的拿手好戲。李麗華的《武則天》(1963)恩威並施。《西施》(1965)場面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甄珍主演,改編孝女故事的《緹縈》(1971)拍出古雅樸實的氣氛。

  李翰祥亦擅於處理北方鄉土題材,成名作《雪裡紅》(1955)盡顯他的才華。李麗華演的戲班老闆娘更是風騷潑辣,敢愛敢恨。於邵氏拍攝的《黃花閨女》(1957)有艷色與氣質都教人驚喜的于素秋。受日本武士道電影影響,結合北方俠義傳奇的《黑牛與白蛇》(1970),故事佈局嚴密,是李氏另闢新徑之作。

  文藝言情片如林黛主演的《春光無限好》(1957)是他早期細膩的文藝佳作,描寫南來移民困居香港的苦悶和悲歡。《後門》(1960)用平實的方式,把中產階層的生活和人情世故描繪得極有質感,王引、胡蝶、王愛明、樂蒂、杜娟等眾星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基調樸實、感人真摯的《冬暖》(1969),被公認為李氏最溫柔、最佳的文藝片。

  於國聯時期拍攝的作品中,有被譽為瓊瑤改編電影中最出色之作《幾度夕陽紅》(1966)。《幾度夕陽紅大結局》(1966)力捧國聯五鳳,汪玲秀麗,甄珍可人。江青演技純熟,更憑此片贏得金馬獎女主角,楊群亦奠定其小生地位。《塔裡的女人》(1967)改編自唯美言情作家無名氏四十年代的作品,帶出了二十世紀落難文人的失落。《破曉時分》(1968)則被認為是台灣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陌生人》(1969)亦改編自瓊瑤小說,描寫天真少女一段近乎亂倫的關係。

  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是李翰祥喜歡着墨的題材。《揚子江風雲》(1969)這部抗日間諜片兼收荷李活懸疑片及間諜片精髓,拍出撲朔迷離但結構緊密的格局。四大導演白景瑞、胡金銓、李行及李翰祥各自拍成四段故事的《喜怒哀樂》(1970),抒情味濃而且拍出攝人的戲劇張力。

  配合電影放映,資料館亦於三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三日在展覽廳展出李翰祥電影文物,以精緻的場景、豐富的電影衣飾、圖片、口述歷史片段及多媒體裝置,重現李翰祥的古裝及艷情場景,李氏的後人及曾與他合作的影人更慷慨借出大量照片和文物供展覽之用。展覽免費入場。而資料館三月底出版的新書《風花雪月李翰祥》,從電影類型、片廠美學、敍事風格及工業生態等多角度回顧李氏的電影。

  此外電影資料館安排舉行兩場座談會。三月三十一日下午四時三十分的「李翰祥和他的演員」邀得胡錦、李殿朗及狄龍等影星,與觀眾分享跟隨李氏拍片的心得。四月七日下午五時的「偷情偷窺、騙財騙色:李翰祥的類型電影」,除何思穎、游靜及蒲鋒等主講外,更擬邀請許冠文出席。兩場座談會均以粵語主講,免費入場。另外,電影資料館更邀得多位影星與觀眾見面,三月三十日放映《金玉良緣紅樓夢》前邀得張艾嘉及胡錦;三月三十一日放映《金瓶雙艷》前胡錦再與觀眾見面;四月六日放映《武松》後則邀得谷峰出席。

  放映節目票價三十元,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於電影節期間放映的場次,將按「第三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訂票方式訂購,其餘場次之訂票安排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的第三十六期《展影》,及瀏覽網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信用咭購票熱線: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



2007年3月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