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憶」計劃保存香港歷史文化(附圖)
********************

  由香港賽馬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攜手推動的「香港記憶」計劃,建立一個有關香港歷史文化遺產的網上資料庫,計劃在五年內,把代表香港珍貴回憶的資料、故事或物品數碼化,方便公眾隨時瀏覽。

  「香港記憶」計劃諮詢委員會今日(二月十四日)舉行非正式會議,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及香港賽馬會主席陳祖澤會後介紹計劃內容。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表示,籌辦「香港記憶」計劃,目的是發展一個有關香港的網上資料庫,以數碼化形式整理及存留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並透過多媒體展示,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搜尋和瀏覽的網上平台,讓公眾閱覽反映香港集體記憶的資料。

  他指出透過蒐集並展示民間的集體記憶,可以儲存舊日的人和事,讓年青一代了解父輩早期的生活狀況、奮鬥經過;體會舊日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讓年青的可以引起共鳴;從而肯定不同社群對社會的貢獻,培養本土意識,從記憶中尋找身份認同、文化定位,並增強社會歸屬感。

  香港賽馬會主席陳祖澤認為製作一個紀錄香港人回憶的電子資料庫是非常有意義的,為了令計劃可以有更廣泛的覆蓋面,並且可以持續發展,馬會更邀請了一組學術界的專家,為計劃加入更多建議,目的是強化網站內容,建立一個有更穩固基礎、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項目。

  「香港記憶」計劃源於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世界記憶」全球計劃,藉此推動和喚起世界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廣泛展示。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多個來自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和中國等地參與。

  為期五年的「香港記憶」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捐款八千萬元,並與康文署合作,建立一個有關香港歷史文化遺產的網上資料庫。

  該計劃由前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冼玉儀及現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黃紹倫,領導一個跨院校、跨學科的工作小組,聯同專注研究香港資料的本地學者,及歷史研究員,共同製訂內容及網上資料庫。

  工作小組透過各種合作形式,向公、私營機構、大學、圖書館、檔案儲存庫等,蒐集珍貴文獻將其數碼化,再經分類、編目、註釋等,建構成龐大的資料庫,配合便捷的網上搜尋工具,讓公眾分享珍貴歷史文獻,同尋香港記憶。

  此外,透過口述歷史計劃、學生實地研習和社區計劃,收集與生活相關的歷史故事,豐富資料庫庋藏,反映更親切、更立體化的香港記憶。

  預計五年後,香港記憶網上平台將交由康文署繼續管理。



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