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展出夏商周珍貴文物(附圖)
******************

  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禮制禮法逐步完善,中國歷史上許多政治理念、社會倫理的基礎亦在這個時期奠定-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夏商周時期」。

  由明日(二月十四日)起至五月十四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禮樂之邦-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將透過一百多件於中原河南省出土的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展示這個重要歷史時期的禮樂、戰爭以至衣食住行等各個面貌。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周達明今日(二月十三日)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民族璀璨文明的奠基時期。在過去,我們對最早的夏代瞭解不多,一直到半個世紀前在河南省二里頭發現一處大型遺址,才找到了夏文化的重要線索。至於商、周兩代歷史的重新建構,經過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成為「信史」的一部分。

  周署長說:「中國自古有『禮樂之邦』的美譽,禮樂制度是中原文明高度發展的象徵,這次展出的文物,特別是青銅禮器、樂器和玉器等,正是上古時期禮樂社會的實證。」

  「禮樂」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社會規模與標準,「禮」規範人的行為,「樂」感染人的內心。夏商時期,禮制禮法開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人們擺脫了原始的迷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一次飛躍。

  西周的社會更在血緣基礎上建立一個結合宗法、分封、等級和世襲的制度,以鞏固一個強調高下和尊卑的等級秩序。《周禮》內收錄有各種典章制度和儀式的規定;從國家典制到人們的服飾、建築、行為方式等等,無不受「禮」的精神所規範。

  「樂」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祭祀、朝廷、鄉射等禮節時,皆要奏樂,而鐘、磬這類編懸樂器,在使用的數量及禮儀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發展出以青銅鼎、鐘、簋為中心的禮器組合,鼎和鐘成組出現時,體型大小依次遞減,成為「列鼎」、「編鐘」,陳列於廟堂之上;而「列簋」則由多個大小相同的簋排列而成。周代所製定的典章制度及其禮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儘管夏、商、周三個部族興起自不同地域,但有一致的基本特點,在農業作物的種類、家畜、衣料、建築形式、葬俗以及骨卜等各方面都有共通之處。器物方面,陶器以三足器為特徵,主要是鼎、鬲、甗等炊煮器。青銅器以飲食器具及兵器為主,但最重要之處,卻是各種造型獨特的青銅禮器。青銅禮器是夏商周三代最具象徵意義的實物,其形制之大,種類之多,紋飾之美,鑄造之精,令人目眩,同時亦使它成為古代中國文明的象徵。

  西周晚期至戰國亦是玉器發展史中的繁榮時期,玉佩品種繁多,除單件的佩飾以外,還盛行多種塊玉聯成的佩飾,俗稱「組玉佩」。夏商周時期,佩玉的意義與作用不僅僅是佩戴美觀,而且將玉賦予君子象徵,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

  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將舉行一系列專題講座及活動,其中包括於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的「從河南商周時代青銅器說起」講座。屆時,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蘇芳淑,將通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介紹當時的社會及文化生活。講座由下午三時至五時於歷史博物館演講廳舉行,以粵語進行,費用全免,名額一百三十九人,先到先得。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查詢。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二休息,農曆年除夕提前於下午五時休館。

  「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星期三不設免費入場。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 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07年2月13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