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展示百年相機及不同年代攝影作品(附圖)
************************

  相機是攝影技術的重要組成部份,在不同人手裡,會有不同的價值。在收藏家手中,它是一件富歷史價值的藝術品;而在攝影家手裡,是一項重要的工具。

  香港文化博物館於明日(二月四日)起至九月三日舉行「相裡•鏡外」展覽,將帶觀眾進入攝影世界,欣賞相機收藏家陳烘過百項不同年代的相機珍藏,以及一群香港攝影家由五十年代至今的攝影作品,認識相機製造的演變及攝影藝術的發展。

  開幕典禮於今日(二月三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吳志華博士、陳烘,以及三位康文署博物館顧問梁沛錦博士、黃貴權及馮漢紀。

  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吳志華博士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文化博物館一直致力收藏、研究及推廣香港的攝影藝術。為擴闊觀眾對香港攝影藝術的視野,以及更有系統地展示各類型的攝影佳作,該館將舉辦「香港攝影系列」。

  吳志華說:「作為『香港攝影系列』的序幕,『相裡.鏡外』展覽很榮幸得到相機藏家陳烘借出百多項古董相機珍藏展出,並慷慨捐贈部分予博物館作永久收藏。同時有賴一班香港攝影前輩和當代藝術家的鼎力支持和協助,使展覽能匯聚各方的佳作以配合相機的展示,並讓觀眾對相機和攝影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相裡•鏡外」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展出陳烘珍藏約一百三十部不同年代和國家製造的相機,由百年古董相機,以至近年的數碼相機及手機攝影兼備,展示攝影器材的發展進程。配合此部分的展品另有約一百幀本地攝影前輩,如簡慶福、陳復禮、黃貴權和顏震東等的作品精選,觀眾可從中見證香港攝影藝術的發展。

  為了呈現當代攝影藝術表達的多樣性,展覽的第二部分展出五位以攝影媒介創作的本地當代藝術家,包括朱德華、蘇慶強、沈嘉豪、林慧潔及周俊輝約三十件作品。

  在朱德華的人像作品中,相機變成了雙面鏡子,同時捕捉了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影像,事實上被攝者也是拍攝者自我投影後的詮釋。蘇慶強的作品是一段尋找自我及個人存在的歷程,他把自己的幻覺投射到現存的事物上,去思索另一個時空的存在。至於沈嘉豪的作品,則把個人對香港的深情表達出來。他拍攝的畫面雖然是遊行的豐富景象,然而照片卻反映出人的孤獨和抽離。而林慧潔和周俊輝都是自拍作品。前者游走於真實和虛假的自我身份之間;後者藉角色扮演,透過攝影反思繪畫的特質。

  攝影成為與現代文明生活息息相關的伙伴。新技術推動著相機的發展,也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相機鏡頭和人的視覺構造原理一樣,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卻可以有超廣角、長焦距或微距的觀看,這超出了單憑眼睛帶來的視覺經歷。藉著是次展覽,觀眾可以學會閉上眼睛,多用心靈的觸覺去體會周遭的世界,去發現連最敏銳的鏡頭也無法捕捉得到的東西。

  為配合展覽,文化博物館將舉辦多項活動,包括:集體回憶農曆年 — 學界攝影比賽及展覽、集體回憶:香港回歸十周年學界攝影比賽及小孔成像 — 針孔攝影工作坊。查詢詳情,請致電二一八○ 八二六○聯絡文化博物館教育組。

  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農曆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初二休館。入場費為十元,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全日制學生半價,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博物館設有收費停車場,供市民停泊車輛。市民亦可乘搭馬鞍山鐵路,至車公廟站步行約五分鐘前往博物館。

  查詢請電二一八○ 八一八八。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文化博物館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5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