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今日(十二月七日)出席策略發展委員會行政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今日行政委員會探討區域合作的問題。這個問題提出來的背景是東亞地區一向的區域合作比其他地區少,但全球化一直發展下來,各地的區域合作越來越多。這十多年來,東亞地區的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越來越多。在這過程當中,有些國家是相當積極的,包括我們的國家(中國)和日本等,以至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都在區域合作方面採取積極姿態。香港在這方面若不積極去推動區域合作,我們的發展可能會遇到阻滯,我們國際城市的地位可能會受到影響。
今日主要探討的問題,我們給予行政委員會的一份文件中的結論,大體上委員也都同意,認為要加強區域合作,特別是考慮到國家在區域合作方面,除了經濟原因外,還有一個推動和平外交,睦鄰友好,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周邊的安全環境這個大目標。香港通過加強和區域內的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會有利於香港本身的發展,亦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可以配合國家和平外交的行動,大體上就是這樣。委員同意香港可以利用《基本法》所賦予我們特有的優勢,即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去參與各種各樣的對外事務,我們應該發揮這優勢來加強和地區內,主要是東亞地區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來推動我們自身的發展和營造我們在這地區裡的重要地位。特別有委員提出,香港可以在這個地區裡扮演樞紐的角色,這樞紐特別聯繫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希望形成樞紐角色令到中國和東南亞有很多交流都可以通過香港來進行,香港可以從中得益。但這樞紐作用不應只限於經濟樞紐,亦不限於金融樞紐,應擴展到社會、文化、藝術以至於其他方面的範疇,我們亦應扮演樞紐的作用。
而在過程當中,不單止政府要努力,政府還要推動、鼓勵甚至資助民間團體積極參與作為樞紐角色的工作。在這方面,企業、工商界尤其應該扮演重要角色。具體來說,很多人提過,作為樞紐,除了作為金融樞紐外,我們還可以作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樞紐。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國際總部,或區域性總部的樞紐,吸引多些工商機構、多些國際機構、多些民間機構、多些非政府組織(NGOs)來香港設立總部或地區辦事處,以發揮樞紐的角色。作為樞紐,自不然要與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密切的聯繫。就這方面,有不少委員集中說,我們要在內地加強我們與內地各城市,包括與二、三線城市的聯繫,要支援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特別還要留意他們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要如何幫助他們去解決。這些包括生活上的困難,例如醫療、教育,甚至有些時候可能需要社會服務,諸如此類。又有委員提到,既然要發揮樞紐作用,我們要與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建立更加密切聯繫,使我們可以與這些地方展開更多的合作,這才可以扮演一個作為中國及東南亞的一個橋樑角色。
大體上來說,有些委員提到加強區域合作的好處,除了有利於經濟發展外,亦有人提到亦是有利於香港人的就業。如果能推動到與其他地方的學位上的相互承認、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甚至是香港培訓的證書或文憑的相互承認,都可以有利於香港人參與外面的工作,為香港人製造就業機會。我們會議文件中都有一重要的項目提到,中國現在越來越積極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協議。最重要的一個當然是「東盟加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協議。這個題目在文件中提過,認為我們應該要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可以令香港都有某種形式來從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議當中得益而不致於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過程中被邊緣化。但會上並沒有甚麼討論。但觀乎會上的討論,我相信大部份委員都認同這個觀點只不過未就這個問題深入討論。
整體來說,意識到全球化並不排除區域合作的迅速發展。甚至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由於有些問題,一些全球性組織,譬如WTO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更加催促了近這十幾年來,區域合作的強化。即大家不能在全球貿易推動自由貿易的時候,便在區域領域內處理。所以大家發覺,現在在全球化的同時,存在著很多區域合作組織,最明顯是歐盟,接著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洲就有MERCOSUR,是一個由巴西、阿根廷及幾個南美洲國家合作組成類似南美自由貿易區的組織。現在東亞地區在近十年、八年已急起直追,當然我們遇到的困難比別人大。因為種種歷史條件,及各個國家的大細及利益不同。但始終在東亞地區這方面的區域合作是在快速發展中,香港要接上這個過程,以確保我們自己的利益、地位,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得到保障。
完
2006年12月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