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i就「強化香港即時轉運能力」議案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女士:
多謝陳鑑林議員今天提出「即時轉運」的議案,以及單仲偕議員及李永達議員的修正案。我相信各位都會支持陳議員的即時轉運議案,如果「轉運」的意思是「轉好運」。
香港作為亞洲的物流樞紐,貨物的流轉速度效率甚高。因為地緣之利,香港的港口直接受惠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華南蓬勃的出口製造業。過去五年,經香港出口的貨運量中,百分之八十源自華南地區。作為一個樞紐港,香港頻密的航班、廣隍犒B輸網絡,以及多元化的轉運服務,均是吸引區內的貨物經港轉運的優勢。空運方面,香港國際機場每星期提供5200班的航班到全球140多個城市,在海運方面,每星期有接近500班的輪班到約500個目的地。在整體佈局上,除了依賴香港的優越位置外,政府亦因應區內發展的趨勢,致力提供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以增強香港與亞洲區內貨源腹地的聯繫,藉此提升我們轉運的效率和吸引力。我們亦在政策層面上,通過行政措施,例如簡化清關手續,減低政府收費等,鼓勵付貨人利用香港的多式聯運和轉運服務。
政策層面支持即時轉運
在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明確支持香港物流業的發展,支持維持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在「十一五」規劃的推動下,內地的經濟將會持續穩步增長,內地蓬勃的進出口貿易會為香港物流業帶來大量商機。但隨著華南地區的快速發展,香港作為進入內地主要門戶的角色,亦面對新的挑戰。為此,政府在本年九月舉行了《「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並於其下特別設立一個航運、物流及基礎建設專題小組,就航運物流業的未來發展徵集業界的意見。目標在今年底定出策略性的行動綱領。
目前,在國家的整體運輸系統布局內,已明確表示在繼續保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前題下,充分發揮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沿海港口在貨櫃運輸系統的整體優勢。特區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利用珠三角地區蓬勃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支援港口航運及物流業的整體發展。我們亦會積極與珠三角地區加強合作,促進跨境基建、貿易和物流的聯繫。
珠三角地區港口不斷發展,水運力將大幅增加,在陸路配套未全面發展之前,內河水運將會是珠西貨運主力,預計這將給香港港口帶來新的機遇。本港去年約有232 000艘船隻到港,其中約39 000 艘為遠洋船,193 000艘為內河船。二○○一至二○○五年間華南地區與香港的內河貨櫃吞吐量的平均按年增長為11%,成為香港港口新的增長動力。
鑑於近年內河貨運有顯著增加,政府因應業界的要求,在大嶼山北部水域及維多利亞港西部,闢設新碇泊區,藉此提升港口的中流理貨能力。為方便船公司編排航班及滿足港口操作者的要求,政府會因應市場需要作出彈性安排,增闢更多碇泊區,以滿足來自珠江三角洲日趨增長的內河貨運及轉運貨物的需求。
為加強香港作為亞洲首選國際運輸及物流樞紐的地位,政府一直致力促進供應鏈上各項服務的整合,推動香港向高增值發展,以及提供有利物流行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
降低業界經營成本
政府在協助業界降低經營成本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政府現正修例推出內河船多次入港許可證,以簡化申請程序和減低許可證收費,從而提高香港港口處理內河貨運的效率,吸引更多內河船運貨到香港。
上述為配合內河貨運上升而增加碇泊區的措施已於今年二月生效,至於簡化申請程序和減低許可證收費等措施的法定程序已進入最後階段,將於明年初實施。這些措施全部實施後在香港碇泊兩天的中型船隻將可節省25%的碇泊費,持多次入港許可證的內河商船,則最高可節省一半許可證費用。
此外,在陸路貨運方面,政府在二○○四年完成的《香港港口規劃總綱二○二○研究》指出,從東莞經香港運送一個40呎貨櫃到美國的成本,比經深圳港口高出約$300美元。道路拖運費是導致上述成本差距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自二○○四年開始,政府便致力提高跨界貨車運輸的效率,藉此增強香港與內地貨源的陸路聯繫,從而降低跨界陸運成本。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的框架下,粵港雙方在促進兩地跨界貨運效率措施上取得良好進展,包括:
-「四上四落」和「一車一司機」的規定已於去年放寬,增加了跨界貨運業在調派貨車裝備和司機方面的靈活性;
-廣東省當局亦同意按不同地區的貨量和實際需要,在去年延長了東莞的鳳崗、長安、篁村及太平四個口岸的辦公時間。今年則ㄔ峈F莞寮步車檢場,並於該處採用快速通關模式,使查驗更有效、快捷。
按業界最近提供的資料顯示,上述跨境運輸成本差距現時已收窄至大約$250美元。
在香港機場落實一地兩檢
目前,特區政府正與深圳市政府積極推動在深圳灣口岸實行一地兩檢安排。在這個陸路口岸實行這項安排,除了可為兩地旅客提供更便捷的清關服務外,其中一個實際考慮是我們沒有足夠用地可供設置新的過境設施。
至於在香港機場實施一地兩檢的建議,在本質和操作安排上與深圳灣口岸的安排和考慮,不盡相同。有關安排如剛才涂謹申議員提出是涉及相當複雜的憲制及法律問題。因此,在香港境內實施一地兩檢的可行性需要繼續研究及探討。
提升機場的航機升降量、改善珠三角區域的航空交通管理政策
自香港國際機場於一九九八年啟用以來,民航處一直研究如何改善往來香港的航機所採用的航道和飛行程序,有效利用區內空域,提升航機運作的效率。有鑑於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區航空交通日漸繁忙,民航處和內地及澳門的民航部門已於二○○四年聯合成立「珠江三角洲空管規劃與實施工作小組」(三方工作小組),共同研究珠三角空域管理問題。研究顯示,珠三角空管問題的癥結主要在於開放予民航的航道和空域不足;此外,珠三角地區機場密集,空域由三地民航部門分管,亦增加了空管協調的難度。
香港、內地和澳門的民航部門都明白理順和優化珠江三角洲空域的有效使用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針對航道和空域不足的問題,三方工作小組一直茪O改善珠江三角洲空域的使用和區內航空交通管理的協調工作,包括優化現時區內空域設計、統一空管設備的銜接標準,及增加珠江三角洲往返華北和華東地區的民用航道。例如,在三方工作小組的努力下,廣州與香港兩個飛行情報區之間將在本月增設一個新移交點,供飛越香港降落廣州的航班使用,以分擔現有移交點處理往返華北航班的壓力。民航處會繼續與內地及澳門民航當局協商,以求更有效使用珠江三角洲區內空域。
與此同時,民航處已有確切計劃更換整套空管系統,以增加處理空中交通的能力,加大珠三角區內航班的流量。我們會在明年向立法會申請有關撥款,希望到時得到議員的支持。
完善陸路跨境交通網絡及相關跨境基礎建設
剛才有議員提到完善陸路跨境交通網絡及相關跨境基礎建設,為
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並促進香港與內地,尤其是與大珠三角洲之間的貨物流通,需要適當的跨境交通配套,因此特區政府除不斷改善現有的跨境基建設施外,亦致力推進一系列的跨境鐵路和公路項目,包括深港西部通道、上水至落馬洲鐵路支線、廣深港高速鐵路和港珠澳大橋,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
深港西部通道將在明年年中配合位於蛇口的口岸設施開放通車,成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四條跨界行車通道。通道開通後,本港可以處理的跨境車輛數量,預計可增加超過兩倍。
此外,上水至落馬洲支線以及深圳福田口岸亦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啟用。支線通車後,有助紓緩目前羅湖口岸過境的擠迫情況。
廣深港高速鐵路(或稱區域快線)
而廣深港高速鐵路則會成為連接廣州和香港的區域快線,大大縮短兩地交通時間,有助兩地頻密的商務往返。行政會議已批准推展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項目,環境運輸及工務局亦已邀請九鐵公司就該項目與北環線項目以綜合形式進行規劃,九鐵將於明年年中提交有關報告。與此同時,政府已與內地就兩地路段的接駁及技術交換意見,並正研究內地多項最新的規劃數據及客運量預測,以確定香港段採用何種方案最為適合。
港珠澳大橋
在港珠澳大橋方面,現時由粵、港、澳三方政府組成的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已就大橋的走線及著陸點取得共識。關於大橋的口岸設置問題,協調小組三方已贊同「三地三檢」模式,並委託顧問研究具體口岸設置方案及選址安排,以及大橋的融資方案。有關方案經協調小組同意後,大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即可定稿及上報中央。經中央批准後,大橋的設計及建設工程便可展開。
跨境智能運輸系統
在與內地相關部門發展跨境智能運輸系統方面,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已經與深圳當局就深港西部通道落成後的交通管制及監控系統達成協議。深圳當局會將深圳段的交通管制及監控系統連接到港方的控制中心,而港方控制中心亦會將通道上的交通資料傳送予深圳方面,這安排可使雙方更有效地管理過境交通。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亦會在其他智能運輸的範疇與內地有關部門保持聯絡,探討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基建層面的其他議題
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
在機場方面,機管局及其業務伙伴一向積極投資興建新貨運設施,以確保香港國際機場的載運量能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機管局正斥資3億元興建10個新的貨機停泊位,將貨機停泊位總數增至35個,有關工程將於明年年底完成。亞洲空運中心投資超過17.5億元的擴建工程將於短期內完成,將其貨運處理能力由每年60萬公噸提升至每年150萬公噸。此外,敦豪國際亦已投資超過8億元擴建其速遞貨運中心,以期在明年完工時將中心的處理能力由每年16萬公噸提升至每年70萬公噸。
為配合香港航空貨運業長遠的發展,機管局正計劃興建新的空運貨站。
此外,機管局亦即將會就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及諮詢業界,並會在考慮有關研究及諮詢的結果後,對未來的路向作出的決定。
十號貨櫃碼頭
在本港基建配套設施方面,為提升港口生產力,目前我們正按照「香港港口規劃總綱二○二○」研究提出的建議,更新港口貨運量預測數據,以確定興建十號貨櫃碼頭的最適當時間,及在大嶼山西北展開生態研究,評估該處在環境上是否適宜發展貨櫃碼頭,有關研究將在明年初完成。
港口及物流業的後勤用地
與此同時,政府在諮詢業界後及得到香港港口發展局的支持之下,在鄰近葵青貨櫃碼頭的地方提供後勤用地供業界使用,以提升貨櫃碼頭的理貨能力及生產力。首批兩個處理駁運貨物的設施已於今年五月以公開招標方式批予業界使用。此外,政府有關部門也會繼續檢討貨櫃碼頭一帶的土地規劃用途,以求為港口及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後勤用地。
物流園
有關物流園計劃,我們十分明白業界對物流設施的需要。其中設立物流園的構思,是針對業界希望有一個度身定造的運作環境,讓營運者有效率地提供綜合、多元化而適切客戶需要的物流服務。為了確立物流園的規劃及工程可行性,以及為符合日後填海和規劃所需的法定要求做好準備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於去年就擬建的大嶼山物流園展開了可行性研究,研究現已進入最後階段。
除了法定程序外,物流園的選址及建造時間亦取決於其他因素,包括相關基礎建設的配套、來自腹地尤其是珠三角西面的貨流等。在落實物流園的選址和興建之前,政府會諮詢公眾及業界的意見,使物流園能切合業界期望。
另一方面,在推展物流園項目的同時,為確保行業能順應「一站式」綜合服務的發展趨勢,以及滿足業界對度身定造的操作環境的需求,我們在葵涌及大埔劃出共約15公頃土地於今年四至八月以招標方式推出市場。另一方面,我們再在毗鄰葵青貨櫃碼頭的地方物色到總面積約18公頃的土地,將以試點計劃的方式批出供物流業界作長期使用。
興建十號幹線北段(屯門藍地至掃管笏)
至於李永達議員提到的十號幹線北段的問題。事實上,十號幹線北段已包括在《新界西北交通及運輸基建檢討》中作為其中一個可行方案。《新界西北交通及運輸基建檢討》的結論認為,現有及已決定興建的道路網,加上所需的交通改善措施的配合下,應該足以應付至二○一六年(包括來自深港西部通道和港珠澳大橋)的交通需求,而無需進行新的大型公路基建工程。
為了確保能夠適時地在二○一六年後提供新的運輸基建,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已視乎需要,就《新界西北交通及運輸基建檢討》中擬議的公路項目展開進一步的勘測和可行性研究。
蓮塘口岸
除了香港本身的基礎設施外,我們是非常重視跨界口岸及大型基礎設施的規劃及建設。為配合深港兩地經濟發展,我們與深圳市政府已就增設香港東北部蓮塘/香園圍口岸一事,成立了聯合研究小組,共同研究新口岸的需求及其功能和效益。聯合研究將於今年年底開展。同時,我們正籌備開展香港境內的規劃研究,將與聯合研究同期進行,探討該新口岸在香港的連接道路和相關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及工程可行性事宜。我們預計在二○○八年年初完成研究。
與內地共建電子報關平台
目前兩地海關部門已不斷努力研究落實各種通關便利措施,包括互認對方的查驗結果,以期盡量減省其中一方的查驗程式和時間。兩地海關在今年一月起便已正式採用「統一陸路載貨清單」,以減省司機重複填寫倉單的時間。另外,兩地海關又已達成協議,由去年十一月起,在各陸路口岸實施兩地「互認關鎖」安排,從而減省同一批貨物被兩地海關重複檢查的手續和時間。
本港在海運、空運及鐵路運輸方面已建立電子貨物清關平台,惟獨是經道路運輸的貨物則仍依靠人手模式在陸路邊境管制站進行現場清關。
為了提高道路貨物的清關效率,政府一直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開發「電子預報道路貨物資料系統」。政府於去年就建立有關系統的建議諮詢付運商和運輸業。鑑於業界的關注,政府修訂了有關建議,現正進一步聽取業界的意見,以期早日建立有關系統,完善本港在貨物清關方面的電子平台。
在建立有關系統後,香港海關將具備所需的基礎設施,為多模式轉運貨物提供一站式的海關查驗安排。屆時香港可以再考慮兩地海關如何在電子平台的基礎上採取進一步提升清關效率的措施。
鼓勵物流業應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應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以為物流業界提高資料流通及收集能力,改善供應鏈上貨物流的透明度,優化即時轉運服務的資訊流。故此創新科技署亦積極透過科研以鼓勵業界應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創新科技署透過二○○四年度之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撥款4,570萬港元支持六個與射頻識別有關的研發項目,促進兩地物流的應用。該六項研發項目旨在開發有關有源及無源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及閱讀設備、具彈性之中間件、建立本地EPC基礎網絡及應用於防偽、有形資產管理及商業應用的射頻識別技術及解決方案。該等項目目前進展良好並預計於明年陸續完成。
另外,創新科技署在去年年中,撥款三億多元成立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支持發展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以鞏固香港作為主要物流中心及供應鏈管理基地的地位。研發中心初步以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和應用為重點開展工作。研發中心剛於今年十一月完成收集第一期研發項目申請書,並正為十七份申請項目進行審理工作,預計第一期研發項目可於明年第二季開始陸續展開。
楊孝華議員剛才提出就危險藥物和其他受管制貨物的轉運問題,有關部門包括海關及衛生署已根據業界的要求去研究如何改善及簡化有關程序。
結語
主席女士,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物流樞紐的地位是政府發展物流的既定政策,物流業的涵蓋面廣闊,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我剛才亦已清楚指出不論在基建設施、強化與貨源腹地的聯系,以致運用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等方面,特區政府多個部們都做了不少工作,以配合物流業界的發展,我們今後會與業界加強溝通及合作,努力促進物流業的發展。
多謝主席女士。
完
2006年12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0時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