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布魯塞爾時間十一月七日)出席皇家國際關係研究院於布魯塞爾Palais d'Egmont舉行的午餐會席上致辭全文(譯文):
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女士:
今天能夠與大家共聚見面,深感榮幸。身處歐洲政治經濟體的心臟地帶,看見大家對於遙遠的一個小角落──香港,依然滿懷興趣,實在十分高興。
我知道研究院明年將慶祝鑽禧紀念,讓我在這媢w先衷心祝賀。明年,我們也會慶祝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的重大日子。今天,我會與大家談談香港邁向回歸十周年的最新情況,以及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香港過去十年的經歷,以及往後十年的發展,不僅關乎我們這城市的七百萬人,更關乎世界舞台上另一齣更深受注目的好戲,就是中國崛起成為世界上一股重要的經濟及政治力量。回顧當代歷史,香港一直安坐劇院包廂的最佳位置欣賞這齣重頭戲。在中國與世界重新接軌的過程中,香港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至今,香港回歸接近十載,香港新一階段的發展正徐徐揭開序幕。在這新一階段,香港將與世界,以及與中國內地深化聯繫。在這新一階段的發展,我們必須抓緊日益全球化,以及內地本土市場迅速增長所帶來的機遇。
這就是一九九七年回歸以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也作為中國一個城市同時並行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不時面對矛盾──對外面向世界,對內面向國家發展,怎樣可以兼顧此中的角色?在這條道路上,香港人曾經費煞思量,特別在亞洲金融風暴或「沙士」疫症爆發期間,許多人不禁思索:「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經過近十年的光景,我們對於這新身分才感到自如。這不足為奇,因為長期的殖民地管治把我們與祖國分隔,加上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前的不明朗因素,市民多少會感到不安。我這樣說,絕不帶任何貶義,只是要說明當時所面對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落實『一國兩制』這獨特構想?」。我們有《基本法》,為香港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提供法律和憲制架構。然而,我們必須自行設想辦法,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要義。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祖國的關係?祖國又怎樣處理與我們的關係?我們怎樣維持本身的國際金融、貿易、商業、運輸、物流及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又可以怎樣為國家的發展盡一分力?
這些都是我們過去十年間要處理的根本問題,部分我們仍在努力研究。我相信,怎樣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精神,是每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重要任務。不過,我也相信,經過我們多年努力,加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善意協助,這項創新憲制安排已經穩上軌道。香港市民重拾信心,部分原因是經濟情況好轉,市民情緒普遍樂觀,但更重要的,是市民對於自己的身分與目標更堅定認同。這份認同讓我們更有自信,能夠定立一條最切合香港的優勢,並符合國家利益的發展路向。
一方面,香港穩當亞洲國際都會,是一個進步、穩定和自由的社會。我們的優良制度,包括法治精神、司法獨立、公平競爭營商環境、資訊與資金自由流通,以及廉潔高效的政府,都讓香港超越亞洲其他國家。
我們繼續面向世界,並鼓勵全球各地企業和人士到香港大展拳腳。我們不斷精益求精,提升實力,鞏固香港在亞洲區內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物流和旅遊中心地位。我們的貨幣自由兌換、深受信賴,匯率穩定而與美元掛u。我們的低稅率和簡單稅制,依然是最能吸引跨國企業的優點。今天,逾3,800家跨國企業以香港作為地區業務基地,計及海外公司的本地辦事處,則還要加上2,500家。超過50萬名外國護照持有人視香港為家。
香港的國際機場在貨運方面,是全球最繁忙的。我們也與更多國家積極磋商民用航空運輸協定,以提升通航國際和內地的客運及貨運能力。我們的貨櫃碼頭,也在全球最繁忙、最高效率之列。
在世貿和亞太經合這類國際組織,香港以本身名義擔當重要角色。香港駐海外辦事處網絡遍布亞洲、北美和歐洲,並即將在柏林開設新辦事處,以加深香港與東歐的聯繫。香港更得到美國傳統基金會和美國卡托研究所等國際級智庫,持續評定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
時至今日,香港更加國際多元、繽紛多采,是中西薈萃的不夜城市。香港是一個世界城市,與全球一體脈搏相連。
另一方面,我們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人口九成半是中國人。我們的祖先來自廣東及其他遠方的省份,不少親友都住在中國內地。大家生活在同一文化,使用同一語言文字。香港商人在內地巨額投資。事實上,香港企業家是中國最主要的外來投資者,投資總額逾2,120億歐元。單是鄰近的廣東省,便有約八萬家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開設業務,僱員約1,100萬人,達香港勞動人口的三倍多。
香港為中國經濟發展起茩垠n作用,這是中央政府所當然明白的。國家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認定香港發展金融服務、物流、旅遊和資訊服務四項支柱產業,加強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舉一個例子,國務院正積極研究擴展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這是因為香港具備所需的金融基建設施,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擔當試點。香港不僅是中國的一個城市,更是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獨特而不可取代的城市。
兩個月前,我在香港召開了經濟高峰會,探索「十一五」規劃為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政府將與商界、勞工和專業界別領袖,以及本地大學著名學者合力研究,以期在明年初共同擬定行動綱領,策劃香港今後的經濟發展路向。
我們必須因應國家的各方發展,以及全球化對國家帶來的影響,調整香港的經濟路向。在中國實施開放政策的二十多年來,香港可算是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國投資內地的唯一門戶,我們也因此繁榮興旺。
不過,中國在二零零一年底加入世貿後,這獨特優勢已經受到挑戰。今天,更多企業尋求以直接途徑進入內地市場。大概一個月左右,中國可享的五年寬限期將告結束,接茷K須全面履行世貿成員的責任。中國全面與這規則為本的世界貿易體制併軌,將對香港過往的獨特地位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不再僅是通往中國大陸的門戶,卻更像一道旋轉門,把香港和海外的貿易投資引進內地,再把內地的貿易投資轉到香港和海外,讓全球、中國和香港互惠互利,經濟不斷順暢流轉。
這種相互作用的最佳例證可見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這是一項相當於中國與香港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根據「一國兩制」原則,中國和香港以各自名義加入世貿。CEPA為輸入內地的香港產品提供零關稅優惠,並對27個服務行業先行進一步開放。CEPA讓香港公司在中國全面履行世貿成員責任前,及早進入內地市場。談到「香港公司」,海外企業在香港註冊成立的附屬公司,也一概視為本地公司。換句話說,我較早前提到的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通用於所有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國際和本地公司。
即使在中國全面履行世貿成員責任後,CEPA也可為香港的製造業和大部分服務業,提供優於世貿標準的安排。此外,我們不斷與內地機關商討,進一步為內地和香港企業推行開放措施。自CEPA在二零零四年推行以來,已有過千家香港公司申請服務供應者證明書,其中超過120份屬與歐盟有關的公司。香港產品輸往內地的情況已經轉趨活躍,數額穩步上升。CEPA確實有利於香港。
另一方面,CEPA也可以讓中國及早了解日後全面履行世貿規定時,將面對怎樣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外資渴求加入的重要行業如銀行、保險、法律服務、證券及期貨、廣告、會計、運輸及物流,以及管理顧問,從而讓內地及早於外資湧入前,提升服務素質和管理能力,為加入世貿後的新一輪經濟發展奠定穩固基礎。內地和香港都得以因CEPA而互補受惠。
香港與內地日益緊密經濟聯繫的另一例證,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計劃,這計劃包含華南九省,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們力求合力開發華南這個龐大綜合經濟體的無窮潛力,一個人口逾4.7億、與歐盟相若的市場。
中國市場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個別市場組合而成的。各省的關稅和營商規定不一,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間也存有分別。我們推行泛珠三角合作計劃,致力打破這些關稅以外的貿易和投資壁壘,以促進這經濟區內的人才、資金、貨物和服務流通。香港擁有資金、國際營商知識和通達全球的聯繫。我們的泛珠三角夥伴則提供其他資源如土地、充裕人力、當地營商知識和更開放的市場。香港與泛珠三角區正迅速發展互補關係,讓兩地全面發揮各自的優勢。
香港和內地的合作並不局限於商貿投資,更遍及基建、教育文化、資訊科技、環境保護、旅遊、壎籵冀拑未s泛領域。香港不僅要協助國家在經濟方面與世界接軌,更要在廣泛的重要領域上深化與國家的聯繫。地區政府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讓內地更認識香港這個國際都會的成功要素,也讓香港更了解泛珠三角區的相對優勢,加強兩地的文化、旅遊和專業交流。我們相信,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計劃可以為其他省市地區起茈傰d作用,推動經濟持續開放。
香港現正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一個建基於亞洲區內首屈一指優越地位的發展階段。我們具備國際聯繫、經驗和視野,繼續穩當東亞地區的最佳國際商貿樞紐。我們訂立CEPA,讓香港的商品和服務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我們建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開發一個龐大市場的經濟潛力,由香港提供高增值的商業服務和資金流通管理服務。在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堙A香港可擔當的重要角色清晰不過。
各位嘉賓,「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為我們再增添一項成功要素。香港不僅是亞洲國際都會,更是中國最開放最自由的國際城市。「一個城市、兩個角色」。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走過一段不短的路,也取得不少成果。最肯定不過的,就是香港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這十年頭,已經為未來的更輝煌成就奠定穩固基礎。
多謝各位。
完
2006年11月7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0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