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新音》世界音樂新組合香港率先登場(附圖)
***********************

  蒙古大漠和高原的傳統喉唱及長調,與當代西方音樂相遇,會激發出怎樣的音樂火花?

  來自香港的前衛音樂人李勁松(又名Dickson Dee),率領Khoomii Sound Machine,攜手開創一次貫穿傳統與科技、衝破大漠與都會浪族音域極限的嶄新嘗試,採集蒙古傳統長調與喉唱精粹,糅合西方爵士及當代音樂,由東、西方不同範疇頂尖樂人帶來一場前所未見的世界音樂創舉。

  世界首演的《蒙古新音》為「新視野藝術節」委約創作的節目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於本星期五(十一月三日)晚上八時,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一場。

  李勁松將在音樂會上以唱盤及電腦,糅合數碼取樣、循環音圈及拼貼手法,創作嶄新音樂,即場與蒙古傳統喉唱和長調藝人的演唱,以及西方音樂精英的即興演奏融和為一,為傳統及當代音樂注入新氣息,包羅眾多世界音樂元素的蒙古新韻,令樂迷耳目一新!

  《蒙古新音》的強勁音樂組合陣容包括四位蒙古傳統喉唱及長調藝人:獲馬友友邀請加入絲路合奏團的長調歌手干巴塔.康歌素爾、著名喉唱藝術家納蘭巴德拉克.尼古爾和達姆丁.剛圖拉格、馬頭琴手米克賴.布傑巴塔。

  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樂手則包括為Ensemble Modern擔任小號手,及活躍於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華倫天.蓋維(阿根廷);精於音響設計及現場電子音效的約瑟夫.諾沃蒂尼(奧地利);成功融合韓國傳統音樂與西方爵士音樂的敲擊先鋒朴在千(南韓);曾與約翰.麥克勞林、比利.柯伯漢、崔洛克.葛圖等爵士樂大師合作,近年專注鑽研結合爵士與南印度古典音樂的喬納斯.赫爾博格(瑞典)。

  喉唱是蒙古草原上孕育的傳統歌唱形式,模擬大自然聲音。唱者以鼻和喉,同時發出含高音和低音的複合聲音,或稱雙聲。

  長調為蒙古遊牧民族最重要的兩種唱詠形式之一,另一為短調。長調常用於重要宗教、節日慶典或日常活動。唱者往往以肚氣功能和肺氣功能,一口氣唱出既高亢又寬厚之音質,加以繁多裝飾音,務求令嘹亮聲音延續。長調於二○○五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口述及非物質人文文化遺產。

  來自蒙古的音樂家及演唱家將於明日(十一月一日)晚上八時在香港大會堂高座八樓演奏廳,講解及示範喉唱與長調藝術的精粹。示範講座以蒙古語演出及主講,附以英語解說,免費入場。

  《蒙古新音》音樂會票價分三百二十元、二百二十元及一百二十元三種,門票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獲半價優惠。團體訂票優惠高達八折。

  節目查詢可致電二三七○ 一○四四。



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8時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