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首個全港市民體適能測試結果公布
***************

  首個全港進行的體適能測試的結果今日(九月二十三日)公布,顯示市民體質自三十歲開始便走下坡。從體適能的角度看,「人到中年」比一般人想像來得更早。

  是項調查名為「社區體質測試計劃」,由體育委員會屬下的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督導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於二○○五年十一月至二○○六年三月進行,期間超個八千名市民參加了測試。

  社區體質測試計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勞永樂醫生在九龍公園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公布測試計劃的結果。他說:「各項體質指數,包括體重、血壓、肌肉關節柔軟度、肌肉力量與耐力等等,均自三十歲起下降。」

  勞永樂續說:「雖然如此,測試計劃亦清楚顯示,愈多做運動,體質便愈好。」

  推行「社區體質測試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香港市民的體質數據庫,以及研究香港市民的體質與運動模式的關係。測試計劃的結果有助政府制訂改善市民健康的政策。

  接受體質測試的市民一共分成四個組別:三至四歲的幼兒;七至十二歲的兒童;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及二十至六十九歲的成年人。

  測試計劃顯示三十歲以上人士的肥胖程度明顯上升,這個趨勢在男性方面比女性更明顯。

  接受體質測試的男性當中,三十歲以上的,有百分之五十體重過重;四十歲以上的,有百分之六十四體重過重。而在女性參加者中,相對的百分比分別為百分之三十及四十。

  在三十歲以上的男參加者中,有四分之一界定為肥胖,若只計算四十歲以上的男士,比例則增至百分之三十五;在女性方面,不論是計算三十歲或四十歲以上,肥胖人數均佔百分之十七。

  體質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參加者沒有足夠的體能活動;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三十三點八的兒童及青少年有做足夠維持身體健康的體能活動。

  勞醫生說:「我們建議市民每周進行三至五次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

  他補充說:「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會令人輕微出汗、體溫上升、心跳加速,但又不致於令人說話吃力。」

  「具體一點說,成年人應每天運動累積三十分鐘;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每周要做中度至強度的運動三次,每次不少於二十分鐘;十二歲或以下的兒童則應每天運動累積六十分鐘。」

  體質測試亦顯示父母,尤其是父親的生活習慣對子女的運動頻密程度有重大的影響;有趣的是,父親的運動習慣對兒子和女兒均有影響,但母親的運動習慣只對女兒有影響。

  勞醫生說:「我們建議父母,尤其是父親,應以身作則,與子女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體質測試結果又顯示,每天花三小時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的兒童當中,體重過重的佔百分之十五點七,而每天花少於一小時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的兒童當中,超重的只有百分之八。

  吸煙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質測試結果也有反映;成人樣本中,非吸煙男士在體重指標、腰圍、靜態心律及和反應時間方面都較吸煙者為佳;女士們或有興趣知道,在測試樣本中,非吸煙女性腰圍平均比吸煙女性少一吋。

  被問到不積極參與運動的原因時,百分之二十八點一的兒童和青少年以『害怕疲累』為理由,百分之十八點五以『缺乏時間』為理由,縱使有百分之七十六點九喜歡上體育課,百分之七十一點九喜歡有組織的體育活動。

  不積極參與運動的成年人當中,百分之三十二點二以『懶惰』為理由,另百分之二十一點一表示因為『缺乏時間』。

  單車和球類運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泳及球類運動是兒童及青少年最喜愛的活動;成年人則比較喜歡步行和跑步。

  「社區體質測試計劃」的設計,參照了國家體育總局「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方案」。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建議未來每五年進行一次社區體質測試。

  今日主持記者會的除勞醫生外,還有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厚澄、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許世全博士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陳若藹。



2006年9月23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7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