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八十多項作品,包括繪畫、書法和篆刻,將由明日起(八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這批作品不但首次赴港,大多更為首次公開展出,市民可藉此難得機會一睹這位大師的卓越成就。
是次展覽名為「似與不似 ── 遼寧省博物館藏齊白石精品」。展品精選自遼寧省博物館藏,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等作品,涵蓋了齊白石早年及晚期的風格,充分呈現其創作生涯中不同階段的藝術發展。
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今日(八月二十四日)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遼寧省博物館前身是東北博物館,早在五十年代初齊白石在生時,已經有計劃地徵集齊氏各個時期不同題材的作品,其藏品因而能較全面地展現這位傑出藝術家一生的創作歷程。
林鄭月娥說﹕「齊白石出身貧農家庭,早年以木匠為業,一生歷盡窮苦憂患、戰亂流離,但對藝術的熱誠卻沒有因此而減少。他善於利用生活點滴,尤其是鄉土生活,化為作品的題材,因此得到『人民藝術家』和『鄉土畫家』的美譽。」
「這個展覽的題目『似與不似』,出自齊白石的畫論。齊白石認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而這也是他一生追求和探索的境界。」
齊白石(一八六四至一九五七年)生於湖南的湘潭,童年生活於鄉間,在他還沒有正式學習繪畫之前,就已經嘗試摹拓家門上的雷公像,並以身邊的人物為寫生對象。至二十歲時偶見《芥子園畫譜》的古裝人物造型,便成為他雕花創作及繪畫肖像的依據。
直至二十六歲齊白石先後拜民間畫師正式學畫肖像,開始對人物畫的歷史和技巧有了較系統的認識。後經胡沁園(一八四七至一九一四年)介紹認識譚溥(字荔仙),學習風格近清初王翬(一六三二至一七一七年)傳統仿古的山水。齊白石這時期的山水仍處於模仿階段,皴法用筆較為拘謹。
一絲不苟的繪畫方式並不適合齊白石率直、追求天趣的性情。一九○二至一九○九年期間,透過「五出五歸」的遠遊,齊氏訪遊名山大川、村落古寺,令他眼界大大開闊,期間他隨走隨畫,亦臨摹及觀摩了不少古人的作品。這不但增強了他對景寫生的技巧,更啟發他創作出「自家山水」的風格。
自言要「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的齊白石,喜歡以家鄉景觀及遠遊所到之處為題材,寫的都是「真山真水」。他的山水畫,都予人一種樸拙感,而且構圖簡單直接。他的山水都集中於六十歲以前,晚年則以繪畫花鳥魚蟲比較多。
齊白石的創作題材多樣,特別喜歡以農村及日常生活的物件作為繪畫對象,一些熟悉的農具,如柴爬、魚竿、竹簍;田野常見的蘆葦、茅草、小蟲;荷塘的魚蛙、蝦蟹;山間的日落日出等等,充分表現出齊白石的藝術與生活乃互不分離的。繪畫對象雖然平凡,但透過畫家的筆墨及心思,予人不落俗套而雅俗共賞的天趣和赤子之心。
齊白石藝術最具代表性之標記,必數他畫的蝦。其畫中的蝦筆致簡練,濃淡水墨在宣紙上滲化渾然天成,表現出活蝦通體透明、栩栩欲動的生態,觀賞者無不為之動容。不少有關齊白石藝術的討論均以他畫的蝦作說明實例,這亦是解說齊白石最重要的畫論「似與不似之間」的常用題材。
配合是次展覽,藝術館將舉行兩項講座,包括於八月二十六日及九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藝術館演講廳舉行的「大匠之門 ── 談齊白石的藝術」及「齊白石人生藝術解碼」,分別由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楊仁愷,以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總監及講座教授萬青力主持,他們將為參加者介紹齊白石的創作歷程及藝術成就。是次講座以普通話進行,費用全免,名額一百五十,先到先得。
此外,為增加觀眾對齊白石作品的認識,藝術館準備了資料豐富的錄音導賞,供觀眾借用,並為展覽印製一冊彩色圖錄,於該館書店發售。
藝術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開放時間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十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資料,歡迎瀏覽藝術館網頁﹕http://hk.art.museum/,或致電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詢。
完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