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一題:彈性安排辦理智能身份證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秀成議員的提問和保安局局長李少光的答覆:

問題:

  入境事務處現時採用的智能身份證閱讀器,透過將持證人的手指指紋與儲存於他們的身份證內的指紋資料核對,核實他們的身份。據悉,這個核實身份方法對一些市民並不適用,以致他們不能使用旅客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俗稱「e-道」)辦理出入境手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現時不能以閱讀器核實身份的智能身份證持有人數目,以及該數字佔持證人總數的百分比,並按他們的性別和所屬年齡組別列出分項數字;

(二) 鑑於當局在推行香港智能身份證換領計劃前曾委聘顧問進行可行性研究,該研究有否察覺上述問題;若有察覺,為何當局在決定載於智能身份證內的生物特徵時仍選用指紋;若沒有,政府可否向該顧問索償;及

(三) 上述問題的成因是甚麼,以及可否藉技術提升解決上述問題;若可以解決,涉及多少費用;若不可以,有沒有參考外國的有關做法,尋求其他解決方法?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自二○○三年六月至今年十一月,入境事務處(入境處)共簽發了超過四百三十萬張智能身份證,在換領或登記智能身份證的時候,絕大部份人士都能提供兩個清晰的指紋。到目前為止,未能提供最少一個清晰的指紋的人士,大概有三百五十人,他們約佔總持證人士的十萬份之八。這些智能身份證的持有人,因為沒有任何指紋的資料存放於智能身份證的晶片內,所以不能使用e-道以自助形式辦理出入境手續。入境處未有就這些人士的性別和所屬年齡組別作出統計。

(二) 上述問題涉及智能身份證系統為何使用指紋辨識技術。當智能身份證計劃尚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時,顧問已就不同的生物特徵(例如容貌、指紋、掌紋、虹瞙、聲音及簽署等)的應用來核實個人身份作出了研究。鑑於指紋辨識技術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已相當穩定,加上它的應用亦相當普遍,顧問經詳細的分析和考慮後,建議採用指紋辨識技術。由於考慮到個別人士可能因種種原因不能提供他們拇指的指紋,所以智能身份證的辦理手續已經提供了彈性安排,即申請人在辦理登記身份證的手續時,如果未能提供其左右拇指的指紋,可以提供其另外的任何兩隻手指的指紋。

(三) 智能身份證持有人不能以e-道辦理出入境手續,其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能提供任何清晰的指紋。這個問題難以簡單地通過技術提升來解決。而有關人士亦可繼續透過傳統的出入境櫃台辦理所需手續。無論如何,絕大部份的智能身份證持有人都能透過指紋識辨技術,成功使用e-道。




2005年12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0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