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總結北美訪問的成果:坦誠、友好、有用的交流(附圖)
***************************** 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華盛頓十月二十八日)為其在北美的七日訪問作總結時表示,是次行程獲得極佳機會與在北美洲的政商界領袖就香港的發展前景進行友好、坦誠及十分有用的討論。
在華盛頓三日訪問的最後一個工作天,曾蔭權與國務卿賴斯會晤,及參加了一個相當有名的智庫組織 ─ 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的工作午餐會。
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期間的活動內容,大多以討論政經發展為主,這包括對各具影響力的智庫組織及政經游說團體就香港的發展作出深入匯報,該等團體包括: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ion),傳統基金會及商業圓桌會(The Business Roundtable)。
其他討論的議題包括今年十二月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禽流感應變計劃、保護知識版權及反恐等措施。
曾蔭權指出:「所有這些課題均是美國人所關注的。」
「總括來說,我相信我已在華盛頓完成我今次北美訪問的任務,期間我由朝到晚,盡量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以爭取與更多的智庫組織、商界,美國政府官員及國會議員會面。」
「我認為我已經成功消除他們對香港的若干誤解。」
「事實上,我感覺到他們對於香港的經濟能迅速復蘇表示頗為興奮。我深信這種心態將會為香港與美國之間帶來進一步的投資及交流。」
「總括來說,我今次的行程可以說是馬不停蹄,極為緊湊,但我認為這是相當值得的,無論如何是相當值得的。」
曾蔭權說,在華盛頓期間,他亦曾與不同人士及政要就香港的政治發展坦誠及率直的交換意見。
他說:「我們所談的當然是涉及政制發展。」
「從交談所得,我發覺他們的反應不一,大多對於我們為最終達致普選目標而所建議的措施表示支持。」
「就有關民主進程的速度來說,我們亦獲得若干正面的支持,正如昨日副總統切尼對此亦認為是十分值得支持及反應正面。
「有關課題我亦曾與國務卿賴斯討論過,我完全同意她認為我們應盡快研究在普選安排下,我們立法會的組成應該用哪種模式最好,但似乎香港在這方面的討論尚未開始。」
「我告訴她時作出保證,我們正透過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專責小組跟進此問題。」
曾蔭權指出,就政制發展的問題,他曾搜索枯腸並設身處地從某些可能反對政制改革方案的議員的立場出發作出考慮。
他說,在反覆思量下,他不能找出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令立法會議員不能接受及反對方案的建議。
曾蔭權認為在他的施政報告內所臚列出在地區層面培育政治人才的計劃,是為香港踏出正確的一步。
在一星期包括先前在紐約及溫哥華的訪問期間,曾蔭權促請加拿大和美國的商界利用香港在金融、物流及法律上的優勢,在亞洲特別在中國內地開拓商機。
在對總數逾一千名的紐約及溫哥華商界領袖的演說中,曾蔭權闡述了香港強勁的經濟表現、競爭優勢、在亞洲的獨特性、與迅速增長的珠三角地區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和泛珠三角經濟體系擁有四億六千萬人口的市場的龐大經濟潛能。
在華盛頓,曾蔭權向政要包括副總統切尼、國務卿賴斯、眾議院議長哈斯泰(Denis Hastert)、眾議院少數派領袖普洛西、眾議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海德(Henry Hyde)和參議員Lisa Murkowski、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解釋了許多事項,包括香港政制發展的背景及其理念。
在亞洲協會華盛頓分會的重要演說中,行政長官提及剛發表的政制改革方案,提出邁向民主的重要建議。
在該盛宴上,行政長官獲頒亞洲協會領袖獎,以表揚他在加強美國、香港、中國內地及亞洲其他地區的聯繫所擔當的領導角色。
對於今次訪問美國及加拿大等香港主要國際伙伴,曾蔭權認為這些訪問有助於增加國際間對「一國兩制」、香港現時的發展及其亞洲國際都會地位的了解。
曾蔭權將於十月二十九日下午(紐約時間)離美返港,並於明晚(十月三十日)抵港。
***************************** 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華盛頓十月二十八日)為其在北美的七日訪問作總結時表示,是次行程獲得極佳機會與在北美洲的政商界領袖就香港的發展前景進行友好、坦誠及十分有用的討論。
在華盛頓三日訪問的最後一個工作天,曾蔭權與國務卿賴斯會晤,及參加了一個相當有名的智庫組織 ─ 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的工作午餐會。
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期間的活動內容,大多以討論政經發展為主,這包括對各具影響力的智庫組織及政經游說團體就香港的發展作出深入匯報,該等團體包括: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ion),傳統基金會及商業圓桌會(The Business Roundtable)。
其他討論的議題包括今年十二月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禽流感應變計劃、保護知識版權及反恐等措施。
曾蔭權指出:「所有這些課題均是美國人所關注的。」
「總括來說,我相信我已在華盛頓完成我今次北美訪問的任務,期間我由朝到晚,盡量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以爭取與更多的智庫組織、商界,美國政府官員及國會議員會面。」
「我認為我已經成功消除他們對香港的若干誤解。」
「事實上,我感覺到他們對於香港的經濟能迅速復蘇表示頗為興奮。我深信這種心態將會為香港與美國之間帶來進一步的投資及交流。」
「總括來說,我今次的行程可以說是馬不停蹄,極為緊湊,但我認為這是相當值得的,無論如何是相當值得的。」
曾蔭權說,在華盛頓期間,他亦曾與不同人士及政要就香港的政治發展坦誠及率直的交換意見。
他說:「我們所談的當然是涉及政制發展。」
「從交談所得,我發覺他們的反應不一,大多對於我們為最終達致普選目標而所建議的措施表示支持。」
「就有關民主進程的速度來說,我們亦獲得若干正面的支持,正如昨日副總統切尼對此亦認為是十分值得支持及反應正面。
「有關課題我亦曾與國務卿賴斯討論過,我完全同意她認為我們應盡快研究在普選安排下,我們立法會的組成應該用哪種模式最好,但似乎香港在這方面的討論尚未開始。」
「我告訴她時作出保證,我們正透過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專責小組跟進此問題。」
曾蔭權指出,就政制發展的問題,他曾搜索枯腸並設身處地從某些可能反對政制改革方案的議員的立場出發作出考慮。
他說,在反覆思量下,他不能找出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令立法會議員不能接受及反對方案的建議。
曾蔭權認為在他的施政報告內所臚列出在地區層面培育政治人才的計劃,是為香港踏出正確的一步。
在一星期包括先前在紐約及溫哥華的訪問期間,曾蔭權促請加拿大和美國的商界利用香港在金融、物流及法律上的優勢,在亞洲特別在中國內地開拓商機。
在對總數逾一千名的紐約及溫哥華商界領袖的演說中,曾蔭權闡述了香港強勁的經濟表現、競爭優勢、在亞洲的獨特性、與迅速增長的珠三角地區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和泛珠三角經濟體系擁有四億六千萬人口的市場的龐大經濟潛能。
在華盛頓,曾蔭權向政要包括副總統切尼、國務卿賴斯、眾議院議長哈斯泰(Denis Hastert)、眾議院少數派領袖普洛西、眾議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海德(Henry Hyde)和參議員Lisa Murkowski、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解釋了許多事項,包括香港政制發展的背景及其理念。
在亞洲協會華盛頓分會的重要演說中,行政長官提及剛發表的政制改革方案,提出邁向民主的重要建議。
在該盛宴上,行政長官獲頒亞洲協會領袖獎,以表揚他在加強美國、香港、中國內地及亞洲其他地區的聯繫所擔當的領導角色。
對於今次訪問美國及加拿大等香港主要國際伙伴,曾蔭權認為這些訪問有助於增加國際間對「一國兩制」、香港現時的發展及其亞洲國際都會地位的了解。
曾蔭權將於十月二十九日下午(紐約時間)離美返港,並於明晚(十月三十日)抵港。
完
2005年10月2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4時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