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梁耀忠議員提出的正視殘疾人士乘搭交通工具的需要議案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
我今日聽到很多議員的發言,這個議題已經是第四次提出,我是第三次作出答覆,但我的答覆一定不會像去年一樣,因為去年不是由我回答這個議題。
剛才單仲偕議員指出,立法會一致同意這個動議,向政府提出一個很強烈的訊息,希望在這件事上能夠做到。我自小相信對殘疾人士可以融入社會的意念,我最近幾個月與不同的團體作出討論,最近亦出席一個有關盲人的研討會。我明白我們對於殘疾人士的要求未必太了解,尤其是如何釐定那類人是殘疾人士方面。無論身體有殘疾或是長期病患人士,他們都希望我們一視同仁,他們向我強烈地反映這訊息。在七月二十二日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的討論中,亦表達了這個訊息,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亦不希望進行這件事時,得不到他們的同意,他們亦不想我們分化他們,將他們分類。
總的來說,這幾年來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壓力,希望為殘疾人士做一些事,並要在商業社會的要求之下,亦可符合其他政策局的政策,這個政策不只是由我一個局去承擔。
首先,梁耀忠議員的動議有三部分,我想先說一說第一部分,有關促進交通公共機構改善設施方面,即無障礙通道方面,我們做了什麼工作。其實這方面,在政策上可以由我們局方去做,不涉及其它政策局,我們的目標是盡快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通道。
為了減低殘疾人士在社區活動所遇到困難,政府致力改善道路設施,加高安全程度,這是最首要的要求,例如所有新建的公共交通交匯處、巴士總站及的士站均設有下斜路緣,以方便輪椅使用者。當然在新建設施,是比較容易加設有關設施,這亦是我們局方的政策。但在一些舊地方會有掣肘,如果原有設計狹窄,我們有時是不能做到。大家可能留意一些天橋兩旁沒有通道加設斜道,我們在工作守則中希望可以用電梯代替,但電梯營運上有代價。在現時整體財政狀況改善下,我們希望可以加快這些工作。
由二○○二年年底開始,政府在設有行人過路交通燈的路口安裝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費用約五千萬,以便利視障人士的活動。在加設下斜路緣方面,政府在全港約9,000地點加設下斜路緣,減低輪椅使用者外出時的障礙。另外,為方便視障人士,運輸署已在11處地點設置凹凸紋引道徑。另外,亦已在行人天橋建設斜道,及在隧道和行人天橋建造升降機。我記得立法會亦曾就其中一條天橋,向我們提供很好的建議,減低斜道所需的面積,然後由升降機代替。政府共投放接近二十六億元進行以上各種的改善工程,政府會繼續改善道路設施,我亦歡迎議員提出意見,因為我們不是殘疾人士,有時對他們的使用情況,例如剛才議員提出按鈕太高等仔細地方,我們未必察覺,我們歡迎議員提意見,我們的工程部門很願意聽取建議作出改善。
除了部門的工作外,運輸署一直與公共交通營辦商緊密合作,要求他們為殘疾人士提供設施,便利殘疾人士使用公共交通服務。現時已有接近2,000輛新登記公共小巴在車廂內設有凸字車牌號碼牌,另外有約700輛專線小巴裝設有落車鐘。專營巴士方面,超過4,000輛(67.9%)巴士已設置了下一站巴士報站系統,而大部分專營巴士公司亦已承諾在購置新巴士時均會採購低地台巴士,現時已有超過2,400輛低地台巴士提供服務。在鐵路方面,在地鐵、東鐵、西鐵等各車站大堂及月台已廣泛應用凹凸紋引導徑,九廣東鐵及西鐵的車站更設有凸字地圖以方便視障人士;而地鐵亦開展了相關的工作。近十年,地鐵在這方面共投放了約四億元。而九鐵在近幾年用了約二億三千五百萬元,巴士公司則共花了約二億元。這些都是我們同事與公共交通營辦商有共識,他們亦同意在能力以內提供無障礙通道設施。
另外,對殘疾情況較嚴重的人士,由復康巴士服務作補足,當然復康巴士數目較少。復康巴士服務是由衛生福利及食物局提供全資補助,並由運輸署管理,目的是為行動不便以致無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士提供交通服務。這項服務的日常運作由香港復康會負責,而運輸署會與香港復康會舉行定期聯絡會議,監察復康巴士的運作情況和服務需求,目前復康巴士車隊共有87部車輛,服務範圍包括59條固定路線、3條接駁路線和電話預約服務。預計在二○○六年初,車隊的車輛將增至92部。
在二○○五/○六年度,政府已撥出新款項購買5部新車及替換1部舊車。另一方面,機電工程署在二○○五年中,為車齡超過10年的復康巴士進行一次詳細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政府在二○○五年七月增撥款項多替換4部舊車,以提升服務水平。此4部車輛將會在明年初投入服務。
在二○○六/○七年度,衛生福利及食物局計劃再添購數部新車及替換多部車齡較長及舊式升降台設計的巴士。此外,政府計劃在未來二至三年,替換所有此類設計的巴士(約20部),因為它們可能有困難接載負荷較重而數量日漸增多的電動輪椅使用者,剛才亦有議員提出這方面問題,希望復康巴士的服務可以進一步提升。
至於使用的士去輔助殘疾人士的交通需要,在安排上,以前利用代用閉O很麻煩,我們希望研究是否可以用八達通,我知道的士方面仍不願意用八達通,如果在程序上可以改善,我相信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之一。
第三樣,即是梁耀忠議員提出公共交通機構向殘疾人士提供票價半價優惠。這個問題涉及幾個政策局的政策,亦是社會人士最關注的一個範疇。剛才有議員對專營巴士公司有錯誤的認識,其實我們對巴士公司沒有利潤保證,並非他們賺少幾多便可以加價,專營權並不保證他們的利潤,與電力公司並不一樣。在這幾年,我們與他們的交涉中,我們了解到他們的要求。立法會一致通過要巴士公司提供優惠,希望政府向他們提出後可以成事,其實實施方面涉及很複雜的問題。今日很多議員都知道我們的問題所在,因為殘疾人士包括長期病患者。在壎芮盓Q及食物局方面,要檢討是否對殘疾人士交通開支方面提供某程度上的津貼,同時在綜援方面有否提供交通費用的照顧,在交通事務委員會上亦曾作出詳細的討論。
領取綜援的每名單身傷殘受助人平均每月可獲發3,716元,在財政援助上有助減輕殘疾人士交通開支的負擔。另外,正如二○○五年施政報告所公布,亦有100元的特別津貼,當然這些津貼並非指定用於交通費上,但這有助交通上的需要。另外,經政府醫生證明屬嚴重殘疾人士,壎芮盓Q及食物局會提供傷殘津貼。提供傷殘津貼的目的,是向嚴重殘疾人士提供津貼,以應付因嚴重殘疾而引致的特別需要。普通和高額傷殘津貼受助人每月分別獲發1,120元和2,240元。傷殘津貼的用途是不受限制的,獲發津貼的人士可利用津貼金額用作支付交通開支。
我們與公共交通營辦商商討如果提供津貼時,應該如何進行呢?這些細節是很重要。按照《第二十八號專題報告書: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估計人數有一百二十萬人。我們的同事亦曾諮詢法律意見,了解《殘疾歧視條例》是否一定要一視同仁。我們了解到傷殘人士可以有高額傷殘津貼,即是傷殘人士中亦有分不同等級。目前根據平機會的法律意見指出,這做法可能抵觸《殘疾歧視條例》,因為其他並沒有包括在選擇性優惠計劃內的殘疾人士,可能提出抵觸歧視的訴訟。所以我們要首先要在弄清楚這問題,公共交通營辦商表示他們十分擔憂這訴訟風險,希望得到更明確的法律意見,讓他們可以準確計算他們要向幾多人提供優惠。
除法律上,正如我剛才所說,我曾接觸不同的殘疾人士,他們都不同意將他們分類,我們要花功夫與他們討論究竟那一類殘疾人士需要交通優惠呢?數目很大會令整個做法會受到很多質疑。目前我們與社會福利署、擎盓蔑荌Q,因為現在殘疾人士可以申請殘疾人士登記證,現在只有四萬人申請這個證,數目是得低,當然我亦時常強調並非所有殘疾人士都需要交通運輸服務,因為他們可能不能上街,但我亦相信要有一個較準確的數目,如果這張證的用途不多,可能很少人申請,如果使用這張證可以有半價優惠,可能數目會不同。因此,現在視乎社會福利署能否提供較準確的有關需要交通補貼人士數目,第二,如果剔除長期病患者,是否可以得到公眾或殘疾人士總體接受,這正是問題所在。
剛才亦有不少討論,關於地鐵、九鐵及其它公共交通營辦商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提出一個高層次的問題,即是私有化是否蠶食社會人士的利益呢,對整體社會進步是沒有幫助呢?我相信這不應該是主流意見,私有化並不是為賺錢而去做,私有化其中很大的益處是改善效率。剛才有議員提出很多國家和城市,雖然他們的公共交通是受政府補貼,即使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他們的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是由政府補貼。當然,美國社會的情況有點不同,因為每個人都駕駛私家車,只有十幾個百分比的人士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紐約市已經較其它美國城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為多。我最近有機會與一名從紐約市回來的行動不便人士接觸,他有很多感慨,因為政府自從市長Giuliani之後,已經極力提高服務水平,如果大家去過紐約市便會明白他們的地鐵服務仍停留在幾個世紀前的標準,更新亦很慢,因為政府資助有限,而效率亦很低。
我這位行動不便的朋友比較了香港與紐約的設施,無論在公共巴士或地鐵方面,紐約並沒有我們香港的超低地台,她上車亦要費盡力,更不用說提供節扣優惠。我們要明白香港其實在無障礙通道及車費優惠之間,可能某一部分可能做得好些,殘疾人士可以利用這些交通工具,普羅市民亦可享用現代化、高效率及高質素的公共交通工具,這是我們的營辦商在他們範疇內可以做到的,我們亦要在自由經濟社會的制度下保障商業運作達到預期效率及水平。我們亦要求他們照顧社會有需有人士合理的要求,所以在人數方面我們要努力做到合理的安排,讓商業機構清楚計算出對他們的營運會造成幾大負擔。
有議員問究竟政府在這方面要提供幾多額外補助或條件,這一切政府要繼續努力與營辦商在大原則下作出各方面平衡。我希望殘疾人士在香港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不單在交通方面,其它各方面的社會福利,香港是提供一個安全網。在交通上,總的來說,就業、在職貧窮亦同樣有這個(交通開支)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有間斷地關注交通費與目前經濟環境應如何配合,在這問題上,我們局方會繼續努力。
多謝主席。
完
2005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1時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