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工業貿易署資源運用
****************

  以下是今日(十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田北俊議員的提問和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工業貿易署資源的運用,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在紡織品及成衣入口配額限制於本年1月取消之前,署內負責配額管理工作的職員人數,以及目前該等職員的工作安排;及

(二) 會否重新考慮把該署設於世界各大城市的經濟貿易辦事處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設於相同城市的辦事處合併,以節省資源?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因應2005年1月1日起取消紡織品配額,工業貿易署共有251個負責執行配額及與配額有關的簽證的職位需要作出新工作安排。當中75個職位屬懸空職位,又或擔任職位的人員因自然流失或自願退休而離開政府,或正放取退休前假期;另有52名人員已重行調配到工業貿易署內其他工作崗位,包括3名人員因自然流失而將會離開政府;其餘124名人員已透過公務員事務局的中央人手配對機制,重行調配到其他政策局或部門。

(二) 香港現有的11個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分駐於世界各地多個重要城巿,其所屬經濟體系均為香港的主要貿易伙伴。這些城巿包括廣州、華盛頓、紐約、三藩巿、多倫多、布魯塞爾、倫敦、日內瓦、東京、悉尼及新加坡。除駐日內瓦經貿辦主要代表香港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事務外,各經貿辦均致力增進當地決策者、政經界及輿論界人士對香港的了解;監察可能影響香港的發展動向;並與其負責的經濟體系內的工商界保持聯繫。各經貿辦亦舉辦不同活動,推廣香港的整體形象和營商的優勢。此外,各經貿辦除駐華盛頓及日內瓦經貿辦外也積極吸引外商來港投資。駐海外的經貿辦由工商及科技局下的工商科管理。

  貿易發展局(貿發局)的職能是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及就貿發局認為可促進香港貿易的措施向政府作出建議。該局在全球主要商業中心設有41個辦事處,主要為中小型企業及其他客戶開拓市場、加強商貿聯繫、提供巿場資訊及增值培訓等,服務對象以商界為主。貿發局亦致力宣傳香港作為亞洲地區國際商貿平台的優越地位。現時,貿發局有7個辦事處與政府的經貿辦設於相同的城市,分別為廣州、紐約、多倫多、倫敦、東京、悉尼及新加坡。

  經貿辦和貿發局的職能不同,各有分工,但兩者工作目標相輔相成,彼此保持密切聯繫,讓資源得以最有效的運用,並在工作方面取得最大成果。有需要時工商科會協調經貿辦和貿發局的工作,以提高整體效率。我們認為,合併經貿辦及貿發局駐外辦事處不會帶來經濟效益,對推廣本港和拓展對外貿易也未必有好處。



2005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