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處理就業問題是長期挑戰
***********

  近期香港就業情況有所改善,整體就業人數持續上升,達至337萬的歷史高位,反映本港經濟復甦的同時,市場亦實際創造了不少新的職位,吸納同時增長的勞動人口,可見香港並非經歷「無職位復蘇」。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張建宗今日(八月二十五日)在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董會晚宴上致辭時,作上述表示。

  張建宗指出,本港的勞動人口估計仍會繼續上升,由2004年的355萬人增至2014年的377萬人,本港在未來十年仍須創造20多萬個新職位,方可吸納新增的勞動力,因此處理就業問題會是一項長期挑戰。

  張建宗說:「勞動市場面對的挑戰,除了要創造新職位外,最重要的是要處理由於經濟轉型、全球一體化、資訊科技普及和企業精簡架構等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他說:「社會『一高兩低』的勞工階層正面對最大的失業威脅:『一高』是指年齡40歲以上的中年人士,而『兩低』則是指教育及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一群。」根據統計數字,中年失業人數雖然已由高峰期近14萬人減至現時約10萬人,但仍佔全港失業人口大約一半。

  與此同時,張建宗表示低學歷人士的失業率亦相對較高。初中或以下程度組別人士的失業率為8.5%,比大專和學位程度人士分別高出4.1及4.9個百分點。

  按職位分析,佔香港就業人口超過三分之一的專業及管理人員的失業率已跌至2.6%,相反,較低技術人員的失業率仍處於6.6%。

  按行業分析,失業重災區建造業的失業率儘管已由2003年夏季高峰的20%下跌至最近的13.5%,但仍屬偏高。就製造業而言,失業率由高峰的8.6%下跌至最新的6.6%,即在其23萬6千名勞動人口當中,約有1萬5千人失業。

  張建宗說:「面對本港的就業挑戰,特區政府正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我們會繼續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從而促進就業,重點發展四大支柱產業,即旅遊、物流、工商支援服務及金融業,讓市場的力量創造更多職位。與此同時,我們會提升本地勞工的質素,以配合知識型經濟衍生的勞工需求。」
 
  今年首七個月,勞工處已協助超過6萬人成功就業。在本月份,勞工處每個工作天平均收到1 800個私人機構空缺,是歷史新高,較今年上半年每天平均1 600空缺上升12.5%,反映勞工市場活躍,氣氛良好。

  除就業服務外,勞工處亦透過多元化的就業計劃,包括展翅計劃、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中年就業計劃、工作試驗計劃、就業展才能計劃和本地家務助理特別津貼獎勵計劃,協助不同階層、不同需要的求職人士。

  張建宗指出就業市場的短期展望,將視乎整體經濟增長的勢頭能否持續,以及企業創造職位的力度而定。他說:「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個人遊已為香港和內地提供數萬個職位。香港迪士尼樂園透過本身或與其有關的酒店和零售等支援服務行業,已創造約18 000個新的職位,樂園在下月正式開幕時,應會進一步刺激訪港旅遊及促進本地消費,帶動酒店、零售和飲食等行業的需求。」

  「但在未來數月,由於季節性的因素,失業情況或會因新畢業生及離校人士陸續投入勞工市場而有所波動,以致失業數字有回升壓力。但總的來說,由於本港經濟基調依然良好,我們對就業市場的前景仍保持審慎樂觀。」



2005年8月2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1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