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外國記者俱樂部午餐會的致辭全文(譯文)(附圖

******************************

以下是行政長官曾蔭權今午(八月二十四日)在外國記者俱樂部午餐會的致辭全文(譯文):

香港的繁榮、穩定及與內地關係

主席、各位委員、記者朋友、各位嘉賓:

  謝謝大會邀請我今天來講話。這是我第二次在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講話。我每次都會應邀出席。能夠再度獲邀,的確是一種榮幸光寵,也可見各位多麼體貼關懷。需知有第一次,不一定有第二次。記得上世紀初,劇作家蕭伯納一齣新劇即將公演時,寄給邱吉爾邀函上寫道:「寄上兩張新劇首演門票,請攜友來看──如果你還有朋友的話。」邱吉爾回覆說:「謝謝你的邀請和贈票。不巧當晚有事,可否改贈第二場的門票──如果還有第二場演出的話。」這第二場我有幸得到了,能夠有第二次機會到這媮蕈隉C

  在座各位大都知道,我為首份《施政報告》剛展開諮詢工作。諮詢目的,是擬訂最符合香港長遠利益的施政綱領。一切到十月十二日便會公布。因此,有些屆時會闡述的課題,例如提升管治能力、全方位發展經濟的方案,今天或未能如各位所願詳細討論,希望大家諒解。不過,有甚麼題目是各位感興趣的,在答問時段儘管提出吧。即使不能給你確切答覆,也會嘗試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的施政理念。

  香港的確很幸運,有一譬惟騕o問的記者、一片朝氣勃勃的傳媒景象。本地現有約50份日報和800份期刊,約100家國際傳媒機構落戶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立足香港差不多30年了。《金融時報》兩年前來港開設亞洲總部時,巨型海報覆蓋了國際金融中心大片外牆。《國際先驅導報》今年擴充香港的地區營運部門,報道亞洲新聞的篇幅隨之大增。法新社、《時代雜誌》、《新聞周刊》、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還有其他媒體,都以香港為本區域的採訪基地。這對香港絕對是好消息──即使新聞內文不涉及香港,發稿地總有香港的名字。

  新聞、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一大基石,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極為重要的資產。我們珍視這資產,定當慎加維護。美國總統傑弗遜曾說,若要美國在有政府沒報紙、或有報紙沒政府之間取捨,他會毫不猶疑選擇報紙。傑佛遜不用面對這抉擇,我們也不。在香港,我們有一個堅決維護資訊自由流通的政府,各位大可放心。

  今天,主人家請我談談香港的繁榮穩定,還有與內地的關係。我樂意遵命,但探討角度或與你們的預期略有不同。若以行政長官身分褒揚香港眾多優勢,各位定是耳熟能詳;我會改從一個天天細閱國際媒體報道香港的觀察者身分出發。這些報道,出自在座諸君筆下──或記述、或評論,一字一句,均塑造國際間對香港的觀感。

  論香港的卓越特質,當數我們的國際視野、環球網絡。駐港的海外媒體,是這特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佔一席位的,是數以千計的跨國企業、國際商會、外國使領、外方教會、國際學校、各國美食、無數世界品牌,更少不了一大艦H港為家的外籍朋友。

  我們珍視許多一致的價值──自由、公正、尊重、包容。我們信守律法嚴明的制度,人人申訴有門。香港今年十二月主辦世貿會議,以事實證明我們堅決支持全球市場開放貿易、以及協助促成多邊貿易體制的強烈意願。

  我們居住環境擠迫,換在別的地方,往往釀成社會緊張和混亂。但像種族、宗教差異引發的罪案或衝突,這奡X乎不曾聽聞。香港另一優勢,是高度安全。究竟是甚麼牢牢維?茬o城市?

  是否我們奉行的經濟模式──港人享有的種種經濟自由──也是包容、尊重、共融的模式,值得別的地方借鏡?好譏諷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這問題的確值得深思,特別在幾乎每天的頭條盡是恐怖襲擊、仇恨紛爭的時代。

  香港社會,毫無疑問,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歷史。我們素以秉承華夏文明而自豪,將來也一樣。我們是各地華人移民的經濟事業和文化活動焦點。海外出生的華人來到這個城市,自然感到賓至如歸──因為在這城市,華人也好,英、美、加、澳或其他地方公民也好,不管你在哪堨X生、哪埵赤齱A感覺同樣自在。我們是一塊磁石:吸引茧L數有意吸納國際融資或把產品外銷全球的中國內地企業。我們是一座寶庫:具備國際最可取的規章制度,可供我國政府在改革開放的路途上參照採用。我們是一座熔爐:既融會中華文化,也匯聚國際文化。誠如有些人所形容,我們這城市好比世界縮影,正如我們是亞洲的國際都會。凡此種種,都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元素,塑造出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觀感。

  在座不乏新聞工作的好手,都知道觀感不離事實。對大多數報章雜誌讀者來說,觀感就是事實。

  身在政府,我們十分關心涉及香港的報道,本地和海外的都不會忽視。每天早上我們翻閱剪報,討論報章電台怎樣報道、評論熱門話題。每天對香港的觀感,都有新的體會。

  本地新聞報道最能影響市民對政府和施政成效的觀感。尖刻批評總是比錦上添花多,但在任何地方,政府與「第四等級」(新聞界)之間的關係自是如此。

  身為政治領袖,接受批評,還有偶爾一點讚美,是工作的一部分。為政者埋怨傳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帶鹽的海水撲面的刺痛,那麼一開始便不該跑上甲板。

  身在政府,我們必須正視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因為這些意見會建構成市民對施政的觀感評價。我不是說施政要完全聽從民意,但制訂政策必須顧及民意。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做法。

  外國媒體通常採用較全面手法,從環球角度報道香港事,茞援韟U項政策、措施如何影響香港在亞洲、在中國的獨特地位。有的深入檢視香港經濟政策及表現,有的深入檢視可能影響巿民各項權利和自由的政策──其中當然包括新聞自由。外國記者密切留意香港法制是否完好無損,特別關注我們的政治發展,監察「一國」與「兩制」的分界會否變得模糊。再者,近年外國媒體提醒了我們,香港想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就要以實力贏取這個銜頭。我們願意虛心聆聽。

  今年,海外傳媒對香港的報道顯著增加。自年初至今,根據我們的統計,關於香港的報道逾5,700宗,而去年同期只有4,500宗,躍升了25%。這數字只計算10個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所記錄、或駐港國際通訊社所刊登的報道,可能還有更多是我們沒有察覺的。

  據我們所知,今年的報道內容大多、應該說絕大部分,是持平、中立或正面的。正面的許多是關於香港經濟強勁復蘇,或是投資意欲高漲。《商業周刊》月前的封面故事以大字標題報道「香港重振雄風」,語調振奮人心,請繼續如此。香港的旅遊業也一直備受青睞。《時代周刊》亞洲版以八頁篇幅專題報道香港迪士尼樂園。《遠東經濟評論》刊登文章,把香港稱為「安定富裕的中國城市」。這些報道,呼應荍畯怞b海外講話時經常推廣的一種說法:香港是進入中國內地營商、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也是走出去開拓世界市場的最佳平台。有關香港國際機場的報道一般都屬正面。我們的電影業同樣得到好評,製作人的創意和獨特風格最受讚賞。這樣有利香港繁榮穩定的宣傳,絕非金錢可以買回來。

  至今國際傳媒只有小部分報道──大概少於5%──帶有負面看法,其中多屬我剛才提及的那些關注地方。報道如果有違事實,又或者有誤解,我們會作出回應,重申我們的觀點,讓讀者自行判斷。

  報道的數量和內容,塑造了海外對香港的觀感。我相信九七前確有一種看法,指香港回歸後不會再有新聞價值,不會再受到注視。結果香港卻仍然發生不少新聞,例如禽流感、亞洲金融風暴、港府入市干預──你們已忘卻的──經濟衰退、政制發展、遊行示威、「沙士」疫症等,都叫香港受到廣泛注視。

  不管當時海外傳媒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怎樣,我要指出的是:香港的確仍然有新聞故事,不論是機緣巧合還是刻意安排的。我相信香港永遠有新聞故事。受到廣泛報道的事實正好告訴全世界:香港是值得注視的城市,在全球佔據特殊地位,是前途光明的城市。

  接茩n談的,是我外訪時被問及、而非閱讀海外傳媒報道所觀察到的一些事物。

  首先要說的,是我無論去到哪堙A總會感受到海外人士對香港的親切關懷。不論是與國家元首、商界領袖或是智囊團傾談,他們都對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表達真切關注。

  我在海外不同場合發言時,來賓都很想知道:香港怎樣配合經濟騰飛的中國,發揮最佳作用,其中又通過怎樣的背景和情況。他們想更深入了解「一國兩制」如何實施,得到保證香港仍然擁有種種獨特優勢:普通法制、廉潔政府、公平競爭及低稅制,全都在此。他們更想知道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

  另一個經常談到的話題,剛巧都是以英文字母「S」為首的──數年前是新加坡,現在是上海。海外都有一種說法,指香港恐怕會被這顆中國經濟奇[的明日之星趕上。我時常喜歡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有機會重申香港的獨特之處,彰顯「一國兩制」的有效實施。我們享有各種優勢:法律制度堅穩可靠;貨幣自由兌換;資金完全自由流通;產權受法律保障;資訊自由;通訊暢通無阻、無遠弗屆;全球專業精英雲集。每遇到有人質疑為甚玻棡搨n來香港,而不直接進入內地市場,我們都會舉述上述優點。我會指出,事實上,上海以至內地各大城市的許多龐大發展項目,都是由香港商人投資開發。我也強調港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體、位處國家不同地域、肩負不同任務、服務不同腹地,卻也同具巨大發展潛力。把港、滬之間看成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這樣的說法未免流於粗淺。

  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一直是傳媒深感興趣的題目。與我傾談過的嘉賓都清楚知道,香港這亞洲國際都會要繼續向前邁進,必須盡量發揮優勢,並與中央政府維持開放、坦誠、牢固、深厚的關係。

  我告訴他們,中央政府在這事上與我們意見一致。國家領導人一直深切關顧港人福祉,殷切期望香港繁榮興旺。領導人深明香港的獨特之處,是內地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中央政府要進行某些改革時,例如法律制度或金融市場的改革,每每以香港為第一個參照的地方。最優越的國際規章制度,香港一應俱全。即使過去曾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現在我們都是這家族的一分子。

  九七前,由於與內地缺乏直接溝通,香港的潛力還沒有得到盡量發揮。回歸後最初幾年,雙方一時間還沒有好好掌握這種新關係,進展也較為緩慢。然而過去幾年,雙方有必要加快接觸,層面也更為寬廣。這種發展卻無損「兩制」。更緊密連繫,目的就是要在「一國」內盡量發揮「兩制」的優勢,從而互惠互利。CEPA、泛珠三角合作、粵港更緊密合作等計劃自然應運而生,積極開展。

  各位,香港的繁榮穩定以至與內地的關係,一切有賴「一國兩制」有效實施。這方面卻並非經常有人撰文論述。然而,國際間對香港的廣泛報道,的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得知「一國兩制」怎樣順利實施。

  閱讀有關香港的海外報道時,我知道全球的確在注視這地方,細看其中展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駐港記者們坐在手提電腦前所打出的篇章,都會是有關香港的精釆故事。我更相信這故事日後只會越見精釆動人。

  多謝各位。



2005年8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8分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