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為今日(五月十八日)立法會會議上,曾鈺成議員的提問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22間小學因收生不足23人而未能於下學年開辦政府資助的小一班級。據報,其中一間學校在2000年才啟用,而它的校舍是建造費高達1億元的千禧校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當局批准興建該所新校舍時曾考慮哪些理據;有否評估為何在作出上述考慮後,該間開辦只有五年的學校仍然收生不足;
(二) 有否就上述千禧校舍在停辦後的用途制訂任何計劃;若有計劃,有關詳情為何;若沒有計劃,會否造成土地及資源浪費;及
(三) 會否按個別學校的特殊情況容許收生不足的學校繼續營辦?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政府在進行任何建校項目前,都會經過深思熟慮,透過區議會充分諮詢地區人士的意見,並取得立法會的撥款支持。所有建校工程,不論地區所在,均須有充分理據及清晰政策目標支持,且能令學生長遠受惠。縱使如此,由於建校工程從規劃至竣工之間相隔四至五年,期間社會環境或多或少會改變(例如適齡學童人口的變遷),個別的建校項目未必能百分之百配合學校開辦時的當前環境。
有關曾鈺成議員在提問中談及的學校(下稱「該校」),該校建校工程的規劃工作早於1996年開展。根據當時的人口推算數據,到1998/99學年,涵蓋有關統計分區的小學學額供應不足量為58班。前教育署據此建議在該區興建一所30室小學,以紓減推算數據顯示學額不足的情況。有關項目的撥款申請,亦因有充分理據支持,於1996年7月得到當時的立法局通過。該項工程於1997年開始動工,校舍於2000年落成啟用。
(二) 該校在小一學額收生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從善用公共資源的考慮才決定停止資助該校在下學年開辦小一。
(三) 該校已向本局提出與其他學校合作或開辦私立班級的建議。本局目前仍在審視建議的可行性。假使因有學校結束而出現空置校舍,政府會在善用公共資源的前提下,將空置校舍用作轉辦全日制小學、遷校、調遷或其他教育用途。
教統局在決定停止資助一些收生不足的學校之前,必定全面考慮所有情況,包括有關學校所屬地區的學位供求、學校的辦學質素及該校與其他學校合併的可能性及有關學校的特殊情況等。
完
二○○五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