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為今日(五月十一日)立法會會議上,詹培忠議員的提問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日本政府最近通過右翼團體撰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篡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略鄰國(包括中國)的歷史事實,引起香港及內地居民反對,關於本港的歷史及愛國教育,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如何在小學及中學加強歷史及愛國教育;及
(二)當局在實行「三三四」學制後,會如何繼續推行及加強小學及中學的歷史及愛國教育?
答覆:
主席女士:
(一)教育統籌局(教統局)十分重視中、小學生的歷史教育與國民教育。關於歷史教育,相關的措施包括:
* 數年前頒布的課程改革文件已說明中國歷史是基礎教育的必須學習內容(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學會學習》(2001);《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第一分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2002))。
* 2002年編訂的小學常識科課程,增加「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範疇,幫助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及文化。
* 課程文件明確指出:初中階段,學校無論採用哪種模式組織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課程,用在學習和教授中國歷史的課時均不可少於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換言之,在初中階段,所有香港學生必須修習中國歷史。
* 歷史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關顧及反思國家、民族的發展外,也包括培養學生能夠從宏觀角度批判史料、鑑證求真、辨識史事、明辨是非、發展思維。希望學生都能較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並建立宏觀的世界觀。
為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對國家的歸屬感,本局有如下措施:
* 課程改革:香港回歸祖國,我們有需要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這是社會的共識,也是課程改革所訂定的七個學校課程宗旨其中之一;目標是透過各個學習領域和各樣生活經歷,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國民身分,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提升學生的國民意識。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亦將國民身分認同視為學校必須為學生優先培養的價值觀。
* 透過課程,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包括:
(i)學校透過不同的科目來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這些科目包括小學常識科,中國語文科及普通話科、中學的公民教育科、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社會教育科、經濟與公共事務科、政府與公共事務科、地理科、通識教育科等。
(ii)2004年9月在全港小學實施的小學常識科的課程內,加設了「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學習範疇。
(iii)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不同學習階段內,增加了幫助學生認識祖國的課題。
(iv)建議中的新高中課程內的通識教育科也包含國民教育的元素,例如:在「社會與文化」學習範疇中有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上述為高中學生的必修部分。
* 師資培訓:在師資培訓上,教統局以不同的課題:包括中國文化、國家象徵、歷史、地理、政治等作為主題,為中小學教師舉行研討會;並委託本地大專院校開辦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單元主題包括「當代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及「國民身分教育」等。
* 資助國民教育活動:教育統籌局亦透過各項資助計劃,協助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包括:
(i)每年向學校發放德育及公民教育津貼,可以用作進行與認識國家有關的聯課活動、購置參考資料及教學物資等。
(ii)教統局自1997年起開始推行認識「中國文化活動」資助計劃,並於2005年將該計劃易名為「赤子情中國心」資助計劃。
* 製作及出版學與教資源:為配合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教育統籌局製作及出版各類型的學與教資源,如教材套、光碟、錄像帶、掛圖、網上資源、教育電視節目等,協助教師以活潑及多元化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國家。
* 其他:
(i)在未來三年安排9團、每團187位中六及大專學生和17位導師到北京進行為期10天的國情教育學習課程;而學員回港後須在校內協助教師推動國情教育。
(ii)自2005年4月底開始,邀請內地學者及官員主講「國情教育 內地專家學者講座系列」課程,對象為中四至中七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現有超過1100人修讀。
(iii)將於本年7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香港「軍民同樂活動籌委會」及「德育關注組」聯合主辦「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挑選約100位中三或中四的男學生,參加為期12天的訓練課程,藉此加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意識,並建立正確的國防觀念。
(iv)與其他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合作,為教師和學生舉辦各類型活動,包括升旗訓練、博物館學習活動、展覽、參觀軍營、徵文比賽等。
(v)教統局亦於每年國慶節期間,為全港學校舉辦相關的教育活動,提升教師和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
(二) 上述之歷史及國民教育,在學制改為「3+3+4」,仍會繼續得以落實。相關措施包括:
* 現正進行改革之高中課程,是建基於基礎教育。其中一項課程宗旨,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分,並具備世界視野。
* 在建議的新高中學制下,所有學生修讀的課程都由三部分組成:核心科目、選修科目和其他學習經歷。核心科目中的通識教育科,會著重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包括公民責任、香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等核心價值;而對歷史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可選擇一些特定的選修科目,例如歷史及中國歷史科;此外,其他學習經歷亦包括了德育及公民教育。
* 總而言之,新高中課程採用多元化的學習、教學及評核方法,以配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興趣及能力,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接受德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學習經歷,確保歷史和愛國教育可以落實並加強。
完
二○○五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