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孫中山在推翻滿清、創建民國的過程中,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尤以涉足南洋各地的次數最多。孫中山曾稱「華僑是革命之母」,由於南洋華僑在募集經費、宣傳革命及籌劃起義各方面最為熱心,他們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加深市民認識孫中山在南洋地區的革命事蹟,香港歷史博物館由明日起(三月十日)至六月二十日舉辦「孫中山與南洋」展覽,免費供市民參觀。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聯合舉辦,闡述二十世紀初期孫中山在南洋地區籌劃起義、募集經費及宣傳革命的事蹟,以及當地革命烈士的活動。
展覽的開幕禮於今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孫中山嫡長孫孫治平、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馮仲漢、康文署助理署長曾柱昭及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主席陳守仁博士。
曾柱昭在展覽開幕禮上表示,自去年年初香港特區政府購入中環衛城道的甘棠第,並落實籌建孫中山博物館後,有關的籌備工作已告全面展開。
曾柱昭稱,為配合孫中山博物館的籌建,館方積極與世界各地以孫中山命名的文博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並在過去數年間,以孫中山的革命行誼為題開拓不同類型的展覽專題,而是次展覽便正是館際合作的豐碩成果。
南洋即今日地理範圍上的東南亞,包括安南(今越南)、緬甸、暹羅(今泰國)、馬來亞、菲律賓、婆羅洲以及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在二十世紀初期,南洋華人約六百萬人,佔全球華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超過半數的革命經費均來自南洋華僑的捐助。
一九○一年,孫中山派尢列到新加坡拓展革命活動,至一九○四年,尢列與陳楚楠、張永福和林義順創辦首份南洋革命報刊《圖南日報》,與後期出版的《中興日報》在當時南洋社會執革命言論之牛耳,鼓動南洋青年投身革命行列。
一九○六年,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並以晚晴園(即現今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為會所,廣招華僑富商,籌募款項以支持內地的革命起義,而革命運動的重心亦由興中會時代的河內漸漸轉移到同盟會時期的新加坡。
其後,同盟會在南洋各地成立了二十多個分會,並以新加坡作為同盟會南洋支部,成為各南洋分會的聯絡及管理中心,支援華南與西南各省所發動的武裝起義。一九一○年,革命中心遷往檳城,孫中山先生在那裡召開會議,策動了最具規模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是次起義雖告失敗,但革命的潮流已席捲全國。
南洋華僑對革命活動除了給予財政上的支持外,在維持革命黨在東南亞的活動,供應流亡革命志士的衣食,維持革命報紙的發行,以及籌款援助不幸遇難的革命領袖各方面,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是次展覽展出約六十幀歷史圖片、多件包括墨寶與信札的文物、展板介紹及錄像節目,介紹孫中山與南洋地區的密切關係。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有關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完
二○○五年三月九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