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龢鳴樂坊音樂會》展現新世紀華人音樂神韻

********************

  二○○三年華人作曲家音樂節的第三場音樂會──《龢鳴樂坊音樂會》將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屆時龢鳴樂坊的六位成員將演奏多位華人作曲家的作品,展現新世紀人華人音樂神韻,發放當代藝術泰斗的風采,喜愛音樂的朋友不容錯過。

  音樂會由衛承發擔任指揮,除了龢鳴樂坊的六位成員外,郭健明(三弦/阮)、周展彤(敲擊)及許裕成(低音大提琴)亦會參與演出。選奏的曲目包括:

  陳慶恩(香港)     《古道西風》

  秦毅(中國)      《真如雙解》(琵琶獨奏:秦毅)

  李子聲(台灣)     《冥.主》

  周龍(美國)      《恆》

  林迅(香港)      《字戀狂》

  許美端(新加坡/法國) 《新說犢鼻褌》(世界首演)

  陳怡(美國)      《中國寓言故事》

  朱踐耳(中國)     《和》

  由陳慶恩作曲的《古道西風》,創作靈感源自元代文學家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蕭瑟蒼涼,全曲以二胡粗獷而略帶哀怨的音色為基調,著意追求原小令所兼具的自然通俗與含蓄意境。

  《真如雙解》中的「真如」,在佛教中指超越現象的客觀體,萬物存在之本源,即所謂:「人之初,性本空」。作曲家秦毅更會擔任此曲的琵琶獨奏,她試圖通過琵琶,表現這種自由、寂然的心境。

  李子聲的《冥.主》是以簫、二胡、琵琶與非傳統調律廿一弦箏組成的四重奏曲,其結構為一相當不均勻對稱的三段曲式。首段以一持續不斷的頑固音形節奏為主;中段的情趣與首段大相徑庭,突兀的風格顯現出誇張的對比;末段為一再現部,但短絀的長度難以與龐然的首段抗衡,充其量僅為一回響片段。此曲是為紀念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之逝者而作。

  曲目《恆》是周龍在一九八七年獲紐約州藝術局委約,為紐約長風中樂團而創作。樂器編制為簫、琵琶、揚琴、箏、二胡及打擊樂器。「像恆星轉變流行,靜中蘊含著無極的動勢。」樂曲的構思源於佛教中恆轉的顯現。以長氣息的旋律線條與多層不同節律音群的織體相反相成,以中國的美學概念與抽象的結構邏輯相並置,以中國傳統樂器獨特的音色與非傳統演奏法的新音響相對峙,從而使音樂形成一種收攝、凝聚的趨勢及剛健而不為物化的自性。

  文字書法是中國人經歷數千年提煉出來的文化瑰寶,亦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字戀狂》中,林迅選用了「永」字八法的筆劃作為創作概念。此曲創作於一九九六年夏天,特別為中國現代舞配樂而寫,並於二○○三年特別為龢鳴樂坊而改編。

  《新說犢鼻褌》是許美端特別為龢鳴樂坊於「二○○三年華人作曲家音樂節」的演出而創作。樂曲包含三段音樂,以笙、二胡、簫及兩個木魚等樂器演奏。段落的名稱分別是〈酒狂〉、〈犢鼻褌〉和〈常忍不起〉。〈酒狂〉是根據古代阮籍的一首古琴曲而創作;〈犢鼻褌〉出自《世說新語》中一則阮氏的軼事;〈常忍不起〉精闢道出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一段論及自約的見解。

  《中國寓言故事》是著名華裔女作曲家陳怡為二胡、琵琶、大提琴及敲擊樂而作,今次的音樂會將會首演改編成二胡、琵琶、三弦及敲擊樂的民樂新版本。陳怡透過混合二胡、琵琶、三弦及敲擊樂,以音樂語言去表達她對其中三個寓言:〈狐假虎威〉、〈東郭先生和狼〉及〈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感覺。

  五重奏作品《和》是朱踐耳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而創作。五種樂器,分別用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以瑤、拉祜、苗、哈尼、彝五個民族的音樂為素材,並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安排多個調式的疊置與轉換。五個聲部,各有特性,此起彼伏,交錯自如,融為一體,故題為《和》。

  「龢鳴樂坊」於一九九七年成立,旨在推廣中國傳統及現代音樂,發揚傳統國粹,為中國音樂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龢鳴樂坊的六位成員均擁有豐富的演出及教學經驗。樂團成立至今,以多元化的音樂會及講座系列,贏得廣泛支持。除了參與本地的演出包括室內歌劇《長明燈》及《離婚》首演、一九九九年及二○○○年《音樂新文化》音樂會、二○○二年香港藝術節室內歌劇《文姬》外,樂團亦多次獲海外邀約,包括於阿根廷舉行的第34屆Encuentros國際音樂節、第5屆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音樂節及墨爾本音樂節中演出。

  《二○○三年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龢鳴樂坊音樂會》為「中國傳奇」藝術節節目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將於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晚上八時舉行。票價分一百二十元、九十元及六十元三種,門票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

  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獲半價優惠。團體訂票及套票優惠高達八折。

  電話訂票:27349009,節目查詢可致電:23701044。

  「中國傳奇」節目手冊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派發;或瀏覽網址:www.legendsofchina.gov.hk

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