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歷史博物館介紹孫中山在香港的革命足跡

******************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三十七年,香港歷史博物館由明日(十一月十二日)起至十二月一日舉行「孫中山與親屬-從翠亨到香港」展覽,介紹孫中山在家鄉及香港的生活,以及他的親屬,以豐富市民對這位中國偉大革命家的認識。

  孫中山在一九一一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二千多年帝皇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孫中山在其出生地翠亨村和香港的生活經驗,及其家人的支持,均有助他實現革命理想及建立非凡事業。

  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表示,「翠亨及香港兩地的生活及政治差異使孫中山萌生革命思想。香港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起點,他曾公開宣稱自己的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辛亥革命前多次沿海起義中,香港都是決策、後勤和宣傳基地。而家人的支持對其革命事業亦可謂功不可沒。」

  孫中山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屬中山)。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孫中山幼年時跟父母從事農作,生活艱苦。十歲才入讀私塾,十三歲離鄉赴檀香山,曾在當地讀書,十七歲到香港接受教育,留港七年半,完成中學及大學課程。

  翠亨是典型的中國農村,而香港則是英國在華南沿岸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商業城市,兩地雖是一水之隔,但翠亨村的貧窮落後,與香港的繁華富足,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求學時期的孫中山,時常往返兩地,出入兩個世界之間,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孫中山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接受西方思潮,廣交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逐漸形成以革命拯救中國的想法。甲午戰爭中,清廷敗於日本,令孫中山感到中國正處於危急存忘之秋,於是組織興中會,數月後即發動首次起義,把革命的理想付諸行動。

  革命期間,他的親人與他共同承受巨大的風險。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成為清廷的通緝犯,為逃避追捕,家人也要離開國門,一家人聚少離多,但對孫中山的支持卻沒有退減,促成一代偉人的事業。

  是次展覽展出約一百項文物及歷史圖片,免費參觀。展覽由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及歷史博物館合辦,並為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成立五周年慶祝活動節目之一。

  此外,歷史博物館亦借出一名為「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展覽予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至十一月三十日,作為香港大學孫中山紀念銅像揭幕活動之一,而港大亦安排了一系列學術講座以作配合。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有關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二)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