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粵劇與電影淵源深遠,關係密切。粵劇被搬上銀幕屢見不鮮,亦有將二者結合創作,故不少粵劇名伶均參與電影工作。想重溫當年靚次伯與梁醒波的舞台功架?薜覺先娓娓動聽的粵曲小調?馬師曾爐火純青的「步月抒懷」?
為響應「近百年香港粵劇回顧與前瞻」系列活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特別舉行「四大名伶-靚次伯、馬師曾、薜覺先、梁醒波」節目放映,於十一月一日至三十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四位著名粵劇老倌參與演出的十齣影片,讓觀眾重溫他們精湛的唱功和難忘的演出。
同時,香港電影資料館亦出版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粵語戲曲片回顧》(2003年修訂本)。香港國際電影節歷年出版的香港電影回顧特刊,深具研究價值,除了訂正文章,資料館就搜尋所得資料補充原書電影工作者小傳和粵語片目錄(1946-1959)等部份。全書二百一十二頁,每本售價為港幣六十元,於十一月初開始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發售。
四位粵劇泰斗均曾參與了不少電影演出,特別是戲曲片。靚次伯先後參演過一百部以上的粵語片,其武生唱工和功架,粵劇界公認一流;馬師曾則演文武生皆能,亦擅演丑生戲,唱腔自成一派,善唱小曲;薜覺先以文武生見長,人稱「萬能老倌」,演藝超群,且對粵劇有不少革新和貢獻,被尊為粵劇宗師之一;至於「丑生王」梁醒波則多才多藝。
粵劇《審死官》是馬師曾與紅線女的首本戲,由馬師曾親自改編,今次再改編搬上銀幕,更添喜劇成份。馬師曾的面懵心精與紅線女的風騷,演活了一對鬥氣夫妻,深入民心。戲中對白妙語連珠,亦有多首插曲,以飽馬、紅迷耳福。
《搜書院》是馬師曾及紅線女主演的另一齣歷久常新名劇,皆因其淺易精雅的曲詞、簡單而富趣味的情節。馬師曾的「步月抒懷」爐火純青,是其晚年膾炙人口的唱段之一;而紅線女的「柴房自嘆」一場則是其代表作。
頗有粵劇故事傳奇風味的《冤枉相思》是薜覺先戰後重返影壇的作品之一,片中他更唱出粵曲小調《自君別後》和《月底相誓》。而《新白金龍》則是改編自三十年代初名噪一時的西裝粵劇《白金龍》,薜覺先在片中又唱又做。
梁醒波與靚次伯在不少影片中經常合作,包括今次選映的《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及《包公審烏盤》。任白戲寶之一的《紫釵記》保留了粵劇黃金時期的精彩演出,梁醒波先飾窮書生,落泊而有骨氣;後演義氣貫天的黃衫客,兩扮相成強烈對比,唱功做手一絕。靚次伯飾奸官老路縱橫,令人難忘。
唐滌生的浪漫才子佳人作品《蝶影紅梨記》,寫盡天下有情人的無奈,結構新奇,心思細巧。任白在「窺醉」一場有高水準表演,而梁醒波與靚次伯一忠一奸,亦配搭恰如其份。
《包公審烏盤》由林家聲、吳君麗主演,梁醒波、靚次伯助陣。其中梁醒波大部份以幽靈形象出現,靚次伯則開面演包公,全片結合粵劇舞台與電影技巧的嘗試。
此外,亦會選映由八和會館全體子弟傾力演出的舞台紀錄片《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以配合十一月三十日的「粵劇日」;陳寶珠向林家聲、靚次伯學藝的《孝女珠珠》及林家聲的首本戲,與陳好逑合作最成功的《無情寶劍有情天》。
「四大名伶-靚次伯、馬師曾、薜覺先、梁醒波」之節目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另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gov.hk。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網址:www.lcsd.gov.hk/fp。
完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