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為推廣中國民族藝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與香港民族文化促進交流會合作,邀請來自雲桂山區之藝人,於本星期日(十二月一日)下午參與「香港文化中心藝墟計劃」,為大家介紹及示範難得一見的火水燈古法吹焊銀飾、傳統蠟染及紮染工藝,展示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創意和鄉土風情。
雲南共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生活文化上,各族都保留著祖先特定的習俗;剪裁別致、色彩絢麗的衣飾和家居用品,都洋溢著濃烈的民族色彩,其中製銀、蠟染和紮染技術,更充分反映他們的生活智慧及手工的精細。
中國銀器以苗族為盛,今天我們仍可看到不少苗族婦女經常揹負十公斤的銀器作飾物。銀器上之花紋圖騰多源自苗族的巫教,飾物種類包括銀冠、鳳釵、花梳、項鍊、鐲、耳飾等。銀飾創作題材多以大自然的植物和生物為主,製法是先把銀線繞出需要的形狀如蝴蝶形,再用火水燈吹焊技巧,把蝴蝶嵌進銀片中,然後用模在銀片上壓出圖案,再敲打出立體的圖案。
蠟染,古代稱為蠟纈,是中國秦漢時期發明的技術,創作題材亦多來自大自然景象如花鳥蟲魚等。方法是先以蜂蠟作防染劑並在布上繪畫圖案,然後用植物靛藍做染料,反覆於布上染製,去除蜂蠟後圖案便會躍現布上。
紮染,古代稱絞纈,其作法簡便,先用針線沿圖案在白色布上進行紮、綴、撮、綁和串,然後置於一種土靛植物染料液中浸染絞纈,被捆紮的部份因未被浸染呈白色,花紋通常具有暈染效果。
除了上述雲南少數民族示範的傳統技藝外,文化中心藝墟內還設有逾百檔提供攝影、繪畫、人像素描和身體彩繪服務,以及各具特色的手工藝品攤位,包括扭鐵工藝;木片花/乾花工藝;木器製品;毛冷編織品;雕刻工藝;水晶飾物;布藝製品;立體紙雕;沙石畫;玻璃製品;書法/國畫;剪紙工藝;襟針製作;陶瓷工藝品;絲花及水晶花藝;繩結飾物;麵粉工藝等。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新一輪「香港文化中心藝墟」計劃,由七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間舉行,免費入場。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在星期日及指定公眾假期中午十二時至晚上七時,將設有手工藝品攤檔;而攝影、繪畫、人像素描和身體彩繪服務的經營者,則可每天於文化中心廣場為遊人提供服務。此外,文化中心廣場在星期日下午會安排精采的文娛表演,每次節目不同,本星期日的節目包括中樂合奏、中國歌曲及舞蹈表演等,將為藝墟增添熱鬧氣氛。
完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