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芳艷芬銀幕姿影」反應熱烈 第二輯再覽花旦王佳作(只發中文稿)

************************

  芳艷芬的銀幕歷程芳芬縈繞,多姿多采,從早期作品《董小宛》的高貴名妓到退隱前《麗鬼冤仇》的巾幗英雄,從《紅菱血》的幽怨明艷到《初入情場》的青春活潑,不但展現其演技派的實力本色,亦盡露其宜古宜今的美態。「芬芳吐艷──芳艷芬銀幕姿影」第一輯的電影放映反應熱烈,香港電影資料館於今日(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廿五日放映第二輯芳姐不同時期、不同戲路的代表作,讓喜愛芳姐的影迷一再細味其細膩動人的演技與風采。

  是次放映是配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二○○二年「婦道」展覽系列中的「粵劇花旦王芳艷芬」部分,讓芳艷芬舞台與銀幕的光芒互相輝映。「芬芳吐艷──芳艷芬銀幕姿影」第二輯將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劇院舉行,所放映的十齣作品包括芳姐早期作《董小宛》、晚期作《麗鬼冤仇》、表現芳姐青春煥發形象的《初入情場》以及高度風格化嘗試的《紅菱血》和《私奔》,並放映第一輯大受歡迎的其中五部影片。

  此外,「芳艷芬舞台與銀幕演藝」公開座談會將於十一月九日下午四時三十分於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舉行,由黎鍵及羅卡主講,免費入場。

  芳艷芬形象多變,戲路廣闊,演活不同風格人物,她是戰後振興粵語片的功臣之一,曾拍出多部水準甚高的電影,推動香港粵語片,其中兩部佳作《紅菱血》及《私奔》便是表表者。由唐滌生創作的粵劇,又親自改編為時裝片的《紅菱血》(上、下集),遠超於一般的「薄命紅顏」傳奇故事。全劇創意甚高,結合舞台化的調度與電影化的影象,充滿浪漫感性,加上極具深思的攝影,頗具四十年代荷里活「黑色電影」之風。芳艷芬演繹命途坎坷的村女,流露出沉鬱、委婉、明艷、綺麗與哀愁,層次分明;亦將女性愛慾交纏,卻又強自壓抑的內心情感發揮得恰到好處,扣人心弦。

  《私奔》是五十年代粵語文藝愛情片中,在影音結合上高度風格化的一次難得的嘗試。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周詩祿用心經營視覺風格,對佈景、服裝及人物造型,極盡講究,充份表現芳艷芬明艷、幽怨之美;後半部則轉為懸疑驚險,攝影與音樂的配合天衣無縫,氣氛恐怖而緊湊,令觀眾留下驚艷之感。

  與芳艷芬合作最多的喜劇編導蔣偉光,為芳姐自組的植利公司創業作《初入情場》執導及編劇,溫馨清純如一齣童話故事。芳艷芬由鄉村姑娘變為城市少女,收放自如,扮相清新可喜。

  從芳艷芬早晚期的作品,可窺見其演技的改變。《董小宛》是芳艷芬個人最喜愛的早期作品,影片雖然略呈殘破,卻是芳姐從影最初期少數影片之一,甚有紀念意義,對研究粵劇改編亦極有參考價值。芳艷芬演來雖幼嫩,但其高貴、溫婉的氣質,多愁善感的面部表情與董小宛頗有神似之處。

  《麗鬼冤仇》則是芳艷芬退隱前的其中一部佳作,改編自當年流行一時的李我「天空小說」,表面如人鬼戀,實質是人扮鬼打倒軍閥的故事。芳姐在不同的情感與性格中都?拿準確,將其演技派的實力本色表露無遺。李晨風的編與導亦保持一貫高水準,戲劇強勢場面如排山倒海,加上一眾好戲之人吳楚帆、李清及黃楚山的演出,令影片如虎添翼。

  於十二月期間安排所放映五齣在第一輯大受觀眾歡迎的芳艷芬影片,包括當年紅極一時,典型鴛鴦蝴蝶派的愛情倫理片《檳城艷》。「馬來亞春色綠野景緻耀眼……」,同名主題曲由芳艷芬主唱,無人不曉。芳姐演來明艷照人,突出歌女溫柔與堅毅的高貴品格。

  還有顯得芳姐特別美艷的《洛神》、改編自《竇娥冤》的《六月雪》、原著粵劇改編的《春燈羽扇恨》及芳艷芬由少女演到老年的《程大嫂》,齣齣精彩。

  《芬芳吐艷──芳艷芬銀幕姿影》放映節目票價三十元。另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留座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gov.hk。節目詳情可參閱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場地備取的十一月號「展影」。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或瀏覽網址:www.filmarchive.gov.hk

二○○二年十一月二日(星期六)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