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向一代武俠電影宗師致敬──張徹紀念展即將舉行

**********************

  畢生編導了約一百部電影、創造力無窮、有「百萬大導」之稱的張徹(一九二四至二○○二)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他開創了陽剛味極重的新派武俠電影,打破了華人電影長期以女星為主的局面,使港片轉為男星稱雄,更發掘了幾代「陽剛」大俠:冷峻剛強的王羽和羅烈、有瀟洒大俠風範的狄龍、佻皮浪漫的姜大衛、倔強好勝的陳觀泰和戚冠軍、活潑的傅聲以及李修賢、劉家良和吳宇森等台前幕後精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將由十一月起舉行「張徹紀念展」,選映他八部不同時期作品,並舉辦展覽、座談會及編印了張徹的遺著,作為對此位武俠電影宗師的致敬。

  閱歷豐富、文人出身的張徹不但能編能導、擅寫書法,墨跡意氣縱橫、淋漓豪邁,且文思敏捷,當年更以筆名「何觀」打出天下。除影評令讀者感到趣味盎然外,他更曾於報章撰寫專欄及時論。晚年他還孜孜不倦在撰寫回憶錄。他的影片曾奪多個最佳導演獎及榮譽大獎,而二○○二年四月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予他的「終身成就獎」更肯定了他的貢獻。

  張徹曾於電懋編劇,其後轉到邵氏,他的導演之路雖頗為曲折,極具慧眼,不斷在選新人及題材上創新。六七年憑《獨臂刀》成為「百萬導演」。在李小龍出現之前,他的電影賣座更高踞榜首。武俠片雖是他的標誌,但他本身並不懂拳術,只是對中國武術素有研究,將洪拳及詠拳等少林功夫融入電影中,令武打更有實戰感及更悅目,開創實戰武打的動作電影。

  他更吸收了京劇的精華,電影中常出現的「白衣大俠」,便是受京劇武生「白袍小將」所影響。他多部影片均有京劇的影子,認為京劇武場戲便是舞劇,動作優美極富舞蹈及節奏感,他將之表現於武打電影中,使場面更為乾淨利落,起落有致,他以慢動作演繹打鬥場面的手法更成為張徹獨家悲情浪漫的特色。看張徹的電影,往往有一種豪邁發洩的快感。

  他創新的武打場面,獨尊男俠,無論在藝術美感及劇本結構,均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扭轉了陰盛陽衰的電影之風,促成男星成為近卅年港片的主流。他的一系列少林電影及民初功夫片,更是帶動了袁家班、成家班及洪家班的發展,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極為深遠。而電影中的英雄豪情、俠義精神及暴力美學更是影響了不少電影工作者。吳宇森的《喋血街頭》、《英雄本色》及《奪面雙雄》便是承繼了張徹的浪漫悲情,將他的電影美學發揚光大。

  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將於十一月一日至明年一月十九日期間舉行《張徹紀念展》免費展覽,並邀得電影美指雷楚雄擔任美術顧問,透過張徹的生平介紹及遺物,包括手書的《俠客行》墨寶、倪匡為他雕刻的印章、他常用的雪茄盒、墨硯、手杖、著作原稿、劇本手稿真跡及電影造型冊等,讓觀眾重溫這位大導演的作風。另外,展覽將播放一眾徒弟如王羽、狄龍、姜大衛、吳宇森等對他的觀感。

  資料館亦編印了張徹的遺著──《張徹──回憶錄•影評集》。書內收錄了張徹去年所寫的回憶錄,及五八至六三年間以筆名「何觀」在新生晚報所撰寫的影評。全書三百六十八頁,售價港幣一百元,於資料館發售。

  想進一步接近、評論張徹?可參與十二月六日下午六時在資料館電影院舉行的「群英會暢談張徹」座談會,與評論界、學術界、文化界多位對張徹有所認識之士,舊雨新知共聚一堂,放言暢論張徹的事功、作品,電影形式,暴力美學和相關的問題。座談會以粵語進行,並有圖像示範。

  「張徹紀念影展」將於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八部有紀念性與紀念意義的影片,包括開新派武俠片風氣的《金燕子》;名作《報仇》及《刺馬》;從刀劍武俠轉向拳腳功夫的轉捩之作《方世玉與洪熙官》;言情文藝片《桃花淚》及歌舞輕喜劇《桃李爭春》,還有他從影最早的《阿里山風雲》和於中國內地拍攝的《西安殺戮》。

  《金燕子》是張徹最喜愛的作品之首,亦為其早期代表作。片中鄭佩佩的矯健、羅烈的壓抑、王羽的孤傲,皆成日後劇作中角色的典型。鮑學禮細緻的攝影,加上唐佳及劉家良剛烈充滿動感的慘烈武打場面,影像的震撼力唯在影院的闊銀幕上才能感受。放映的將是全新拷貝。

  同是姜大衛、狄龍主演的電影《報仇》及《刺馬》,除顯示了張徹的陽剛極致之外,亦盡情展現了他的暴力美學,和他把京劇舞台技藝結合於電影語言的成就。《報仇》情節雖簡單,卻是張徹電影語言運用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刺馬》是根據清朝四大奇案改編的真人真事。片中人物性格豐富而有層次,交織出由友情、愛情、名利、權力及仇恨的人間悲劇。是次放映的為全新修復拷貝。

  由五十年代黃飛鴻的南派真功夫、六十年代的古裝刀劍片、到七十年代李小龍的拳腳功夫片,《方世玉與洪熙官》是張徹從北方歷代豪俠轉向民間好漢的轉捩之作。由陳觀泰、傅聲、戚冠軍以「真功夫」示範洪拳的三套打法揭開影片序幕。單純又孩子氣的傅聲更成為香港電影中不可取代的「功夫小子」。

  《桃花淚》是張徹早年所編寫的典型歌女式文藝愛情片,由尤敏主演,劇本極為哀艷纏綿,亦不經意流露了張徹對京劇的?迷和對藝海滄桑的感慨。《桃李爭春》則是張徹為電懋編寫的少數劇本之一。葉楓、李湄大鬥歌喉舞姿,演譯多首由姚敏作曲、張徹填詞的作品。同場加映張徹在台灣拍製的第一部國語劇情片《阿里山風雲》。其中由張徹填詞的插曲《高山青》一直傳頌至今。是次放映的是資料館尋回碩果僅存的兩本殘缺影片,並沒有這首插曲,但作為張徹最早的作品,仍具有其文獻價值。

  《西安殺戮》是張徹導演晚年的作品,在中國內地攝製,故事題材則是七十年代《報仇》、《馬永貞》一路民初武打的再造。

  是次紀念展得以順利舉行,是得到張徹夫人梁麗嫦、天映娛樂有限公司、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各機構、前輩好友的協助。

  「張徹紀念影展」放映節目票價三十元。另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留座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gov.hk。節目詳情可參閱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場地備取的第十二期「展影」。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www.filmarchive.gov.hk

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寄給朋友